“他们知道了咱们有炮兵还敢这么打,就是在这里埋伏咱们呢。”
“让炮兵主力开火,把鬼子隐蔽的炮兵阵地端掉。”
鬼子根本没有想到,许粟的炮团会还击,而且反击的炮火打得这么快,这么准。
光头虽然十分重视国军的炮兵,经过长期的建设,还专门建立了汤山炮校训练干部,但是他们的炮兵实力还是一言难尽。
几乎不会按照图纸射击,行军能力极端低下,作战勇气严重不足。
鬼子炮兵即使和比自己数目多上一两倍的国军炮兵对战,也常常能够取得胜利。
但是许粟的201师的炮兵和其他部队的不同。
技术上,他们由美国教官长期训练。装备上,他们配备的1型75毫米山炮比鬼子射程远。战场引导上,许粟的侦察连都快把炮兵观察所设立到鬼子眼皮底下了。
鬼子还拿着过去战场上的那一套经验套,当场就被打没了一半的炮兵,20多门山炮被丢弃到了阵地废墟中。
事已至此,鬼子只能一边协调空军的帮助,一边组织步兵发起不间断的攻击。
空军反应过来还需要时间,二团现在要操心的,是鬼子第13师团不间断的冲锋。
这些被武士道洗脑,又磕了药的鬼子,表现的极为顽强。
他们攻击欲望极其强烈,一天之内连续发起了十六次进攻。
这时,二团构建的据点式防御阵地就发挥了作用。
这些射击口贴着地面的地堡一刻不停地向前方泼洒着子弹,鬼子从正面根本无法突破,只能从两翼迂回,试图爆破这些国军的碉堡。
然后,他们就撞上了二团士兵早就构建好的侧射火力。
这些地堡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是以三个为一组的形式分布在山地之中,并且呈现出三角形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每个地堡之间相互呼应、相互支援,形成了一个紧密的防御网络。
如果敌人想要拔除其中一个地堡,那么他们必然会同时暴露在另外两个地堡的火力之下,从而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即使鬼子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成功地打到了国军地堡的面前,他们也绝对不会轻易得手。
因为在地堡旁边的战壕里,还埋伏着整整一个排的步兵。
这些步兵们严阵以待,只等鬼子进入他们的射程范围,便会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
国军地堡的左右都有长长的战壕连接,这些战壕连接着营里的迫击炮阵地、屯兵点、医护所、炊事点。
地堡里有一个重机枪班驻守,两旁则有一个步兵排掩护,专门对付靠近地堡的鬼子。
就在鬼子发起冲锋的瞬间,只见战壕里如雨点般飞出了一轮又一轮的手榴弹。这些手榴弹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弧线,准确无误地落在了鬼子们的人群之中。
随着一声声巨响,手榴弹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和弹片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
鬼子们就算是嗑了药,也绝对无法抵挡住如此猛烈的爆炸威力。他们被炸得人仰马翻,惨叫连连。
而此时,鬼子的重武器却被二团灵活运用的迫击炮死死地挡在了山脚下,根本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失去了重武器的掩护,鬼子们的冲锋变得异常艰难。他们只能在枪林弹雨中艰难前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鬼子的尸体在地堡前堆了厚厚一层,终于靠着万岁冲锋,把二团前沿的地堡拿了下来。
鬼子终于尝到了进攻战斗的苦涩。
在以往的战斗中,国军因为训练不足、弹药缺乏、战斗勇气不够等等原因,几乎无法守住阵地。
但是现在,许粟已经尽力为201是堵上了这些窟窿。
二团前线火力的持续力相当之强。
前沿阵地的争夺战打了一个白天,国军重机枪的咆哮声一直没停,阵地失守的时候,大部分机枪已经被打到枪管通红,已经无法开火了。
201师的士兵经过简单的思想教育后,守卫阵地的积极性很强。
国军以前也有坚固的据点,只是大部分时间这些据点都被主动放弃了。
坚守据点的国军士兵在整体来看,还是太少了。
二团的士兵在鬼子一波波的冲锋中,没有崩溃。他们在战壕中四处机动,把冲上来的鬼子步兵堵了回去。
进攻二团阵地的鬼子本来是第13师团,现在已经被换成了第68师团的一个联队,理由是为后续进攻积蓄力量。
其实,就是第13师团在保存实力。
不过这反而给二团的前沿兵力造成了更大的麻烦。
为了给进攻的鬼子新兵勇气去面对201师炽热的火力,鬼子军官给新兵们喂了足量的行军丸。
这些已经疯狂的鬼子,不要命地冲过手榴弹雨,用尸体挡住冲锋枪子弹,终于端着刺刀跳进了战壕。
突破一点,打碎一边,这是鬼子在战场上常用的一种战术。
他们往往会集中优势兵力,对国军防线的某一个薄弱点发动猛烈攻击,一旦突破成功,就会迅速向两侧扩展,将国军的防线撕裂开来。
在以往的战斗中,由于国军友军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支援不力,这种战术常常能够得逞。鬼子可以轻易地突破国军的防线,给国军造成重大损失。
但是现在,201师自己就有预备队。
虽然201师名义上是一个师,但是兵力却比国军一个军还多。他的一个团,比国军的杂牌师人数还多。
鬼子的突破部队和二团的预备队在战线的交叉点拼死争夺。
前线的二团四营营长吴杰向马阳报告。
我军与敌军激战正酣,枪炮声震耳欲聋,响彻山川。
我军将士斗志昂扬,在前线浴血奋战,弹药耗尽后,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人玉石俱焚者屡见不鲜,此等壮举已然成为军中风气。
鬼子在尝尽了苦涩后,终于打退了二团四营。
然后,他们又尝到更苦涩的味道。
二团预备队,三营在营长邓宝指挥下,连夜发起反击。
立足未稳的鬼子被驱逐出了阵地。
11月8日的清晨,国军的旗帜,仍然飘扬在火连坡阵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