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军旗在此(2 / 2)

就现实条件而言,他的201师几乎是国府在全力运转的条件下的理想产物。

部队的新兵没有在师管区的征集中拖延,他们的训练物资也没有被各级贪官扣押。

新兵来201师的路上,没有被各个眼红的国军部队直接抢了。

新兵来了许粟手下,他还能按时领到粮饷,更有尽心尽力的师部长官给他们提供训练计划。

他们的武器也没有被长官倒卖,上了战场,还有充足的弹药供应。

甚至,他们还能体验到许粟推行的简化版的思想工作。

201师的战斗能力强,是把带着系统的许粟榨干才换来的。

然而,与 201 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国军部队的状况却令人堪忧。

这些部队不仅兵员和装备严重短缺,而且指挥系统也存在诸多问题。

尽管面临如此艰难的局面,国军的基层爱国官兵们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义无反顾地继续在战斗的第一线奋勇拼搏。

105师的官兵伏击了急速推进的日军汽艇,当场打死11个鬼子,缴获了一张五十万分之一的日军军用地图,地图上标记了日军全套的作战计划。

地图很快就交到了国军第六战区的指挥部,帮助国军长官确定了战役决心。

丢失了南县的第98师连续撤退,已经撤过了松滋河,98师的一个连决定不再撤退。他们在张家厂停了下来,坚守不退,把佐佐木支队一个联队的兵力挡在了前面。

他们整整坚守了四天,随后再也没有音讯了。

暂编第6师和鬼子彻夜激战,前线部队的一个营伤亡惨重,五百多人只剩下六十多人了。

在局部战场上,国军基层官兵打得很英勇。但是国军长官都跑了,指挥失灵,根本没有构建起全线联动的攻势,国军官兵的生命的损失没有挡住鬼子的攻势。

然后,鬼子就撞到了201师的防线上。

鬼子虽然通过各种手段得知了许粟的具体位置,但他们却无法直接掌控自己部队的基层行动。

在鬼子军队中,底层士兵往往有着强烈的下克上倾向,他们对于上级的命令并不一定会听从。

尤其是那些一路打过来的鬼子先锋小队,他们自恃作战经验丰富,对于上级的警告更是不屑一顾。

在他们眼中,所谓的支那军队不过是一群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根本无需太过在意。

然而,正是这种轻敌的态度,让这些鬼子先锋小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他们如往常一样轻视对手,毫无防备地冲入许粟的警戒阵地时,迎接他们的却是猛烈的火力打击和顽强的抵抗。

原本自信满满的鬼子们瞬间被打蒙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些被他们视为蝼蚁的支那军队竟然如此勇猛善战。在突如其来的攻击面前,鬼子们乱作一团,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嚣张气焰。

许粟在知道自己的任务后,立刻开始了布防。

他先是坐着吉普车,亲自把暖水街周围的地形侦察了一番。

在作战中,只要情况允许,最高长官必须亲自视察自己部队的作战地域的地形。

不能闭着眼睛指挥,在地图上划线调动部队,那样想当然的指挥会把部队带到沟里去。

通过亲自视察和侦察参谋的情报汇总,许粟确定了暖水街的守卫要点。

他开始安排部队驻防。

师部、补充团和炮团驻守在暖水街,作为防御中枢。

二团驻守在暖水街前面的火连坡,作为一线防御兵力。

三团隐蔽在暖水街东北方向的金家山,准备在适当时机发起反击。

一团在火连坡后面的东溪河驻守,作为第二条防线。

确定防御位置后,201师的各个部门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作战科立刻开始制作地形沙盘,标记好作战地图,为许粟作战提供支持。

201师全师的作战部队都在运动,阵地工事的修筑、弹药的补充,作战分界线的划分,作战道路的修筑……,这些作战指令都需要作战科起草下达。

这么多工作,要是以前,只能光靠许粟、林译以及几个参谋,鄂西战役的时候,几乎快把他们熬成人干了。

到了现在,经过不断补充,201师的参谋已经达到数百人了,许粟终于可以只管大方向的工作了,他的精力可以集中在作战指挥上了。

201 师的通讯科此时正处于一片繁忙之中,通讯兵们犹如忙碌的蜜蜂一般,扛着那厚厚的、犹如长蛇般的电话线,在 201 师的各个部队之间来回穿梭。

他们脚步匆匆,不敢有丝毫耽搁,因为每一刻的延误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地通讯系统的构建。

许粟所在的师部里,原本空旷的房间现在已经被数十部电话所占据。这些电话就像是人体的神经系统一样,将全师的各个作战单元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每一部电话都代表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节点,它们传递着各种指令、情报和消息,确保着整个部队的协调与配合。

管理科的工作也变得异常繁忙起来,因为防御作战对于各种物资的需求量极大,无论是弹药、粮食、药品还是铁锹等工具,都需要充足的供应。

这些物资对于战斗的胜利至关重要,管理科必须确保它们能够及时、准确地到达前线。

此外,管理科还有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将作战地域的百姓安全地转移出去。

考虑到接下来的战斗可能会异常激烈,百姓们如果继续留在原地,恐怕会遭受巨大的灾难。因此,管理科需要迅速组织并实施撤离计划,确保百姓们能够远离战火,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难。

现在201师的后方道路上,每个路口都有士兵站岗,他们不断为百姓发放着许粟制定的标准逃难物资。

一份可以支撑一家人一周的口粮,三套被子。

这些东西对许粟来说不算什么,201师打起仗来,银子像决堤的河水一般,普通百姓就算干上十年,也供给不上许粟一个班一分钟打出去的弹药。

但是,许粟发放的这些微薄的物资却支撑着百姓们离开了这块将要变成地狱的地方。

这里没有变成南京那样的结局。

等接到前沿接敌的报告后,许粟向全军发出命令。

“201师军旗在此。”

“一步也不许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