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上司对这些武器视若珍宝,它们不仅是战争胜利的象征,更是军功的有力证明。
不过抚恤金还是没有凑齐,许粟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向红色人员的游击队出售一批自制的手榴弹。这些手榴弹虽然不如日军武器那么先进,但在战斗中同样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许粟与游击队的负责人进行了一番谈判,最终达成了协议。他将自产的手榴弹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卖给了游击队。
四处筹集后,抚恤金终于凑齐了。
许粟给基层的官兵定的抚恤金是根据重庆的物价定的,以一家五口人生活一年的生活费为基础,从士兵开始逐级提升的。
算下来,一万多官兵,足有七十三万大洋。
这些钱当然不能交给邮局运输了,那样怕是直接被拐跑了。也不能交给国府发放,那样怕是直接被官员贪污了。
许粟只能从师里派出大批小分队,挨家挨户上面发放抚恤。
就是这一项工作,师里的人足足忙了一个月才完成。剩下的,只能以后慢慢收尾了。
还有已经没有家人的士兵,许粟答应过他们要给他们找个后的。
这个事情倒是比较简单。
鄂西现在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儿童,拿一个番薯都能买好几个小孩。
许粟聚拢了一批小孩,对着阵亡将士花名册挨个起了名,以后他们就是过继过来的官兵后代了。
他们会被新组建起来的民夫团带回禅达,在那里重新开始生活。
随着奖惩工作的完成,许粟把已经损失惨重的基层军官重新选拔补充好了。
但是,这些军官手底下还没有兵呢。
这就是部队整补的最后一项工作了,补充兵员。
许粟的兵员来源现在已经不是抓壮丁了,而是直接从师管区征集而来。这个师管区经过扩充,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涵盖了禅达周围的四个县。
这意味着许粟的军队拥有着广阔的兵源基础,可以从这四个县中选拔出最优秀、最适合的士兵。这样的兵员征集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士兵的素质。
光头这一手既是奖励也是分化手段。
既能给许粟补充兵员,显示自己的大度。又能给龙云上眼药,把他的云南省挖去一块。
不管怎么说,许粟的征兵工作倒是好干不少,毕竟禅达人已经快被征调完了,现在许粟的基础士兵都快全部变成重庆人了。
这些新兵在禅达集中起来训练一个月后,开始向着安乡开拔。
这些出发的人必须比部队要求的人数多一些。
几百公里路,又是新兵行军,死上个几十人都是烧高香了。
这么一圈折腾下了,正好201师的基层军官也选拔出来了,这些新兵正好补充进去。
等到鄂西战役结束三个月后,许粟的部队才重新恢复了齐装满员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