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粟认认真真的把带兵的各个环节过了一遍。
选兵的时候,他就开始注意挑选身体良好的青壮年了。现在他有了师管区,补充上来的兵,不再是打包发送的壮丁了,终于可以挑选一番。他把新兵中年纪太高太小,身体残疾的新兵都全部退了回去,让兵役署重新补充。
许粟现在已经不用吃空饷养部队了,选好兵员后,他将下辖的三个团编制全部补充完整,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两个民夫运输团。这样一来他的队伍实际管辖的人数,已经达到人,比国内战场一个不满编的军都快多了。
把兵招来就要开始养兵了。送来的新兵身体太弱,进行作战估计一个强行军,人就死了。为了改善这一点,许粟主要还是抓住伙食、服装和军饷三点进行改善。
毕竟人家千里迢迢来到前线打仗,结果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那怎么能打仗呢?
依托着系统配发的主粮,蔬菜基地产出的鸡毛菜,还有最新开办的豆腐作坊及养猪场,许粟部队现在的伙食已经可以算得上国内一流了。部队基层士兵可以一天吃三顿有菜有油的干饭,身体是肉眼可见的壮实起来。
要知道,美国记者席默托平曾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到前线探查。发现就算是在后勤线通畅的解放战争时期,邱清泉的部队,士兵们也只能每餐仅有辣椒油拌冷饭。只有连长才会配发几个咸菜头,还是一天两餐。
许粟还把他从缅甸带回来的货物都卖了,全力支撑起了自己的几个后勤作坊,现在他已经可以自己生产军服了。
军服不仅仅是让士兵看起来军容整洁,而且也是预防疾病的一环。
部队行动不同于在家种地,凌晨爬高山、半夜下冰河是常有的事。更不要说丛林里的各种蚊虫了,钻到人衣服里,士兵当场就会染病,严重一点死了也可能。这种情况下,质量好的军服至关重要了。
有了后勤作坊支撑,许粟的资金也宽裕了不少。士兵的军饷一直是按照标准,如数发放的。而且,许粟是把法币按照官价换成大洋发放的。绝对不会让士兵出现上午领的工资,下午就贬值了一半的情况。
经过许粟三管齐下的加强后,纵队里的士兵吃的好,穿的好,军饷到手及时,带动着士气都提升了不少。
就连一直都出现的逃兵问题都消失了,士兵们都认为还是再干一段时间好。回了家反而找不到这么好的工作了。
在这几个环节中,对于练兵这件事,许粟是最头疼的。
倒不是他不会练兵,反正就是照着步兵操典,开展体能、射击、刺杀、投弹几个科目的训练,只要按部就班的练就行了。
关键是,这些训练可是相当耗钱的,尤其是为了准备攻坚作战,部队新加了土工作业和爆破两个科目。一个要天天响炸药包、一个要天天加饭,许粟愁的都快去卖烟土了。
不过军械所可以开始量产炸药后,许粟的压力大大减轻了,至少,炸药包可以自己做了不是。
不过对于缺钱的事情,许粟还是调查了一番的。
贩卖烟土,实际上反而没有什么利润,因为国军部队都在卖,部队周边的市场已经开始降价了。如果真的进货回来,只能赔钱。
真正赚钱的还是私盐生意。不过这个生意的销售渠道大头在滇省的龙王手里,小头在虞家手里。原先电视剧里,虞师的炮兵估计就是靠这笔钱供养起来的。
许粟本着既然得罪了,就要往死了整的精神。派出特务反复拷打虞家,把他们的私盐渠道都抢了过来。反正他们又不抗日,要这么多钱干什么。
等到7月底,部队基本成型了。许粟也开始着手带兵最敏感的一个要点,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