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鬼子劝降(1 / 2)

很快,已经当上排长的邓宝带着一个班跟在参谋的后面押着鬼子开始游街。

二营六连连长马大志远远地就看见邓宝领着一个鬼子朝这边走来,他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这小子到底在搞什么名堂?怎么把小鬼子给放进来了?”

等邓宝走近了些,马大志立刻迎上去,满脸狐疑地问道:“不辣,你这是要干啥子哟?咋个把狗日的放进来咯?”

邓宝见状,赶忙解释道:“蛇屁股,你莫要着急嘛,这是团长给鬼子下的套,等会儿你让大伙都演得像一点哈。”

马大志听了这话,压低声音对邓宝说:“那你小声点嘛,莫要让鬼子起了疑心。”

邓宝不以为然地指了指身后,说道:“你看这距离,起码有三丈远,他能听见个锤子哟!”

马大志顺着邓宝手指的方向看了看:“还是小心点为好,莫要出了啥子纰漏。”

“来了,过来了。”

鬼子在远征军士兵的押送下,从街头走了过来。

鬼子也是老兵了,他虽然被刺刀顶着,但也不紧张,反而四下查看着许粟部队的状态。

这支队伍和他常见的国军部队看起来大不一样。

首先得印象就是站在街边的士兵体格较为健硕。不同于在以往的战场上,他拿着步枪可以轻易刺死的那些皮包骨头的壮丁。这些站在街头的士兵明显面色红润,露出的胳膊上也能看出肌肉。

养兵第一件事就是粮草。许粟虽然常和美国人就武器装备扯皮,但他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其实是给手底下这近1600人找吃的。

1600多人,每人每天需要三斤主粮,一斤蔬菜,一两肉才能勉强维持训练的热量。加上烧饭用的柴火,各种调料,算下来,一天光吃就需要吃四吨物资。

首先就是主粮。到了缅甸后,后方供应的主粮换成了大米。基层的炊事班为了方便天天熬粥喝,结果把全团吃得反胃,引发大规模的营养不良。许粟不得不亲自发出文件,要求把米粥换成了蒸米饭。

其次就是副食。缅甸的蔬菜和国内不同,只能尽量选择符合中国士兵口味,又方便获取的蔬菜。英国人在当地征收了一批萝卜供应给了许粟,但这玩意吃了烧心,而且在军中引起了腹胀。许粟只能又从曼德勒高价买来一车皮花椰菜,才缓和了形势。

而吃肉是最麻烦的。这些新兵在来之前,根本没有吃过几次肉。一吃肉,就拉肚子。只能慢慢适应后,才能开始补充营养。

就这样,养了二十多天之后,这些士兵才变得健壮起来。

鬼子注意到的第二点就是,这支队伍的士气高昂,比他以前对阵的那些麻木的国军壮丁看起来更像活人,看向他的眼神都带着仇恨。

许粟想了很多办法激发底层的士气,毕竟说一千道一万,到了一线还要靠他们打仗。

他的方法简单而直接,那就是通过仇恨教育来激发士兵们的斗志。

在每一场战斗中,许粟都会特别留意收集鬼子的罪证。由于鬼子的拟人特征,这使得这项工作变得相对容易。如今,团部已经拥有了一整本记录着鬼子罪行的照片集。

在进行思想工作时,这些照片会被下发到各个作战部队,供士兵们传阅观看。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无一不在诉说着鬼子的残暴与恶行,让士兵们对敌人的仇恨愈发深刻。

不仅如此,许粟还经常邀请华人华侨来部队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鬼子暴行。这些真实的故事,让士兵们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作战失败,他们将会遭受怎样的苦难。

同时,许粟也会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兵给新兵讲述作战胜利的故事,分享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和战斗经验。这些故事不仅能够坚定新兵们的作战信心,还能让他们从老兵身上学到宝贵的战斗技巧。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举措,队伍的士气终于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士兵们对鬼子的仇恨被彻底点燃,他们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战斗,决心为国家和人民报仇雪恨。

鬼子被带着绕了一个大圈,参谋确定他看到了应该看到的,没有看到不应该看到的后,把他带到了许粟面前。

假指挥部内,许粟和众军官坐在宽大的太师椅上,看着站在门口的鬼子。

参谋上前将鬼子的劝降书取来递给许粟。

“许粟阁下亲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