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出国(2 / 2)

“大哥放心。”马阳悄悄说道:“黑市里就有卖缅甸地图的,保证是从远征军司令部直接拓印出来的,质量上乘。”

“要多少钱?”

马阳在袖子里比了个数。

“一百。”许粟声音顿时提高了八度,他感到自己荷包在滴血:“不能少点。你要不再和他砍砍价。”

马阳摇了摇头:“人家不讲价,交易都是一口价。而且只收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行吧。”许粟从背后的包袱里掏出沉甸甸的钱包,数出一百大洋:“你小心点,多带点人,不要叫人骗了财。”

夜晚,马阳抱着一个竹筒回到了营地。

“大哥,搞定了。”

许粟打开竹筒,倒出纸质版1:100万比例尺的四开缅甸地图。

“好,好。”许粟抚摸着地图说道:“有了这张地图,出国作战就有了保障了。”

不过,这张地图虽然是远征军司令部最精准的版本。但毕竟是依照国府考察团和英国人提供的数据绘制的,许多信息还不完整。

许粟敏锐地捕捉到了城里难民潮的机会,他果断地准备了好几大锅热气腾腾的白粥,吸引了众多逃难的缅甸华侨前来。

许粟还不惜花费重金,聘请了一些常年在缅甸商路上奔波的华商。这些华商不仅熟悉当地的情况,而且与缅甸人民有着深厚的联系。

在芒市等待命令的日子里,许粟充分利用这些华人的优势。他组织他们一起,对参谋处的地图进行细致的完善。

这些华人凭借着对当地地形、道路和村庄的了解,为地图增添了许多宝贵的细节,使得部队在行动时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地理信息。

同时,许粟还安排这些华人向各级官兵传授当地的生活常识。他们讲述了缅甸的气候特点、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知识,让官兵们对即将进入的陌生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情况。

此外,这些华人还生动地讲述了日军在缅甸的残暴行为。他们描述了日军如何烧杀抢掠、残害无辜百姓,让官兵们对敌人的残忍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的战斗意志。

如果在八路中,这些工作就是政委干的活,属于思想工作的范畴。

而国军是反红反到魔怔的队伍。他们遵循着一个古老的三段论。

所有猫都有四条腿,我的狗有四条腿,所以我的狗就是猫。

红色人员都是好人。

国府里有好人,

这些人就是红色人员。

如果你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剧里审判龙文章的理论就是这一套。

你能干事,你怎么可能不是红色人员。

因此,许粟干这些事的时候都是悄悄干的。讲解知识的地点安排在了营地中央,四周时刻有哨兵站岗。

除了华侨众多。芒市靠近缅甸,口岸贸易十分发达。缅甸的棉花、甘蔗、橡胶、棕榈等农作物的价格都很低。

许粟榨干了自己的钱包,购买了大批的棉花和甘蔗。

棉花是用来制作厚棉衣的。不要误会,滇西的冬天倒是用不上厚棉衣。这批棉衣主要是充当刺杀训练的简易护具的。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亮。在即将出发的时候,其他项目的训练时间都大大缩减了,着重加强了刺杀训练。第6团现在早上学习缅甸的风土人情,下午进行班排刺杀训练。

甘蔗是用来榨糖的。许粟参考后世的军用口粮炒面,制作了步兵的随身口粮。

他将面粉、盐、豆渣、糖混合在一起炒熟,然后晒干,这样就做成了可以长期保存的干粮。第6团每个士兵都在自己的干粮袋带了三斤炒面,这样,就算他们被打散了,也有可以维持一周的口粮。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待在营地里的许粟在收音机里听到了缅甸首都仰光失守的消息。

这下,主要运输线被切断了,不出兵不行了。

1942年2月16日,在芒市呆了快半个月的许粟终于得到了开拔的命令,新编第6团跟在远征军主力身后跨过国境线,进入缅甸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