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孙儿孙女,赵母的语气不免委屈:\"我平日待他们如珠如宝,难道还不够真心?不过是一件小事,他们便疏远我了?\"
\"这并非小事。\"赵惊弦摇头,\"您为孩子们张罗小娘,实则触及了他们最根本的依靠。孩子们心思单纯,若家中添了异母兄弟,不仅家产要与人分享,就连父母的关爱、亲人的关注,都要被迫割舍。这些,您可曾为他们想过?\"
\"况且小鲤和团团都是懂事乖巧的好孩子,若遇到心思不正的,难免被人欺负了去。儿子不愿见到孩子们在算计中长大,更不愿这个家因外人的介入而生出嫌隙。\"
赵母一时语塞。
赵惊弦语气放缓:\"儿子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孩子,惟愿一家人和乐安康。还请娘成全儿子的心意。\"
赵母嘴唇嗫嚅了几下,还想辩解:“可是……”
“娘,”赵惊弦温和打断她,“您可知,家中如今看似光景尚可,实则仅能维持眼下局面。”
他轻轻叹了口气,“如今家中仆役,仅有月盈一人,里外操持,已是勉力支撑。莫说添人进口,便是想再雇一个浆洗洒扫的粗使下人,儿子都迟迟未敢决断,便是顾虑着家中用度。”
赵母听不得儿子说这些:“以你的才干,家中日子定然会越来越好!”
“娘,前番若非承平兄牵线,侥幸做成一笔营生,家中岂能如今日这般衣食无忧?然这般机遇,可遇不可求。家中银钱,需得细水长流,谨慎规划。”
赵惊弦屈指数来,声音沉稳:“其一,小攸年岁渐长,不出三五年便该议亲出嫁,这嫁妆须得早早预备,方能不委屈了她。其二,小鲤与团团开蒙在即,儿子打算过了暑,便送他们去正经学堂读书。这束修、笔墨纸砚,皆非小数,且是长久之计。”
提到女儿的嫁妆,赵母安静了。
她什么都没有,这一切终究要仰仗儿子。
而孙子读书上进之事,更是深深触动了赵母的底线。谁不盼着儿孙成才、光耀门楣?
赵惊弦见母亲神色渐缓,循循善诱:“一家人团结凝聚,才是这个家的根本。若为虚妄的‘多子多福’而让一家人分崩离析,岂非本末倒置?”
赵母彻底没了话。儿子思虑得远比她周全、长远。
\"儿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小鲤和团团平安喜乐地长大。还有小攸,大哥不在了,我便是她永远的倚仗。如今一家人能和睦安康,便是最好的光景。\"
这番话让赵母连连点头,眼角泛起欣慰的泪光:\"你能这样想,娘就放心了。\"
赵惊弦笑笑:“这些都是儿子应该做的。”
\"待来日家中宽裕些,若能与玉娘再添个一儿半女,让孩子们多个手足相伴,自是再好不过。\"
说完,他眼含希冀。
\"一定会的!\"赵母急忙接口,语气坚定,\"咱们家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然而儿子接下来的话让她的心渐渐沉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