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买年货(2 / 2)

赵母一拍脑门:“瞧我这脑子!还是二郎想得周到!” 母子俩便先去了卖红纸香烛的摊子,买了祭灶、贴门联所需的物件。

又到点心铺子买了糖果点心,点心买了三包,糖果价格贵,赵母只舍得买几颗,又称了半斤便宜的饴糖。

赵母在路边小贩那里弯腰称着瓜子花生时,赵惊弦看到了卖糖葫芦的摊子。

““老丈,糖葫芦怎么卖?”赵惊弦走过去问举着草靶子的老人。

““五文一串!自家熬的糖稀,山楂也新鲜,甜得很!”老人热情地招呼。

赵惊弦挑了三串个大饱满的糖葫芦,给了十五文钱。

他拿着糖葫芦回到正付瓜子钱的赵母身边。

赵母一抬眼,瞧见他手里那三串红得扎眼的“山楂球”,顿时惊诧不已:“买这么多做什么,一串就够小攸吃了。”

赵惊弦笑着递给她一串:“不是单给小攸的。娘,这是您的。还有一串,是大嫂的。”

“胡闹!”赵母脸上的笑敛去,“我和你大嫂又不是三岁娃娃了,吃这个做什么?家里如今什么光景你不知道?钱要省着点花!”

“娘,这不是要过年了么?图个喜庆甜头。平日哪舍得买?您尝尝,看甜不甜。”赵惊弦解释。

“我不吃这个!带回去给小攸吧!”赵母坚决不接,一把拽住儿子的胳膊,“你那两套春衫都旧得发白,走,咱们去扯几尺布,给你做身新衣。”

赵惊弦没拒绝,在布庄,赵母挑挑拣拣,最后选中了一匹耐脏又显精神的宝蓝色细棉布。

讲价后,赵母爽快付钱。

接着去陆屠户的肉摊割了一条肥厚的膘肉、五斤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又特意要了一根带肉的大骨棒。

两人又逛了几个摊子,买齐了零碎年货,这才进了粮油铺子。

赵惊弦让店小二称了三十斤黍米和十斤白面,沉甸甸地装进他背着的竹篓里。看着儿子背上篓子后,那略显单薄的肩膀被压得微微下沉,赵母心疼得不行:“太重了!快放下,娘来背。”

虽说现在的赵惊弦已经比赵母高了一个头不止,但少年的身影毕竟未完全长成,还是单薄了些。

“娘,不碍事的,有我在,哪能让您背这个。”赵惊弦语气坚决,虽显吃力,但脚步还算稳当。

“那咱们快去巷子口等车,早些回家!”赵母连忙挎起自己装着轻省年货的篮子,一手扶住儿子身后的背篓,试图替他分担些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