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皇帝就说过要让百官见证地瓜丰收。
不想竟是召集全体京官同往。
陛下这是要更多人亲眼见证奇迹。
也好让他的声名传得更广。
贾颜心下了然,更期待圣驾回鸾后的封赏。
经此一事,盯着他的人怕是要更多了。
此番破坏了他们调自己去抗倭的谋划,那汹涌恶意恐怕会更甚。
儿子这就带可儿赴宴去了。
去吧。
正当贾颜携秦可卿往宴席去时——
皇帝率领文武百官及京城七品以上官员,浩浩荡荡离开皇城,出了神京城。队伍来到一座被锦衣卫严密把守的庄园前。
城外,自昨日接到旨意起,满朝文武与京城七品以上官员便满腹狐疑。那些平日无缘朝会的小官更是既困惑又兴奋——能随驾出行必非寻常事,这既是资历,更是机遇。众人暗自揣测着能否借此机会在御前崭露头角。
荣国府出身的贾政老爷也在其列。这位当了半辈子五品员外郎的官员,始终因品级不够无缘朝觐,此事一直是他心头隐痛。今日难得伴驾,他悄悄往前挪了几步,盘算着要在御前有所表现,或许能得圣眷升迁,甚至获准每日上朝。
这细微的举动却引来周遭同僚侧目。有人当即冷笑道:贾员外郎虽出自荣国府,终究是二房出身。区区员外郎,何必往前凑?话音未落,更多讥讽接踵而至:正是,贾员外郎该认清身份。荣国府嫡系尚在,您这支旁系还是安分些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该妄想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句句诛心之言直戳贾政痛处——分明在暗指他霸占兄长贾赦的荣国府。他涨红了脸却无言以对,毕竟这是不争的事实。往日无人点破尚可装聋作哑,如今当众被揭短,简直颜面扫地。碍于圣驾在前,他只得强忍怒气默不作声。这般怯懦姿态,反令同僚愈发轻视。
这番 动终惊动前方。皇帝循声望去,目光在贾政身上稍作停留,忽然含笑道:那位可是荣国府贾政?上前来。此言一出,众人愕然。贾政自己也懵了,但转念一想:天子亲召,足见重视,方才的难堪顿时烟消云散。
贾政暗自思忖,莫非圣上是念及荣国府旧情,特意为他解围?他赶忙穿过人群,毕恭毕敬地向皇帝行了大礼。
爱卿免礼,且站到朕身旁,一同观瞻这祥瑞现世。
谢主隆恩。
贾政虽满腹疑惑,仍顺从地立于皇帝身侧。纵使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目光,他面上仍保持着镇定,只是心中愈发困惑:圣上此举究竟是何用意?
满朝文武同样摸不着头脑。皇帝却未作解释,只命随行的皇庄农户下地劳作。
将这亩地里的地瓜尽数挖出,装袋称重。务必要快,朕要亲眼见证。
当第一袋地瓜称得一百一十斤时,皇帝立即命御厨拿去烹制。第二袋一百零二斤的地瓜随即呈上,洗净去皮后切成小段。
诸位爱卿,都来尝尝这地瓜滋味。
群臣面面相觑,有人隐约猜到这或可食用,却不敢确信——方才两袋不过采自田间一隅,若真能果腹,这一亩地的收成该是何等惊人?
陛下,莫非此物可作粮食?一位大臣忍不住发问。
皇帝含笑拈起一块生薯,细细咀嚼后道:此物名唤地瓜,又称红薯,自海外传入我大周。朕可以断言,确是可食之物。
此时御厨已炸好第一批红薯,皇帝又取两块大快朵颐:吃法多样,御厨正在赶制其他做法,诸位都来尝尝。
第三袋地瓜称得一百零八斤时,一位大臣按捺不住冲上前,抓起炸红薯就咬。吞咽后他瞪圆双眼望向田间:三百余斤竟不足一分地?那一亩岂非要产三千斤以上?世间安有此等高产作物?
皇帝心满意足地看着群臣震惊的模样——当初他何尝不是这般难以置信?如今见众人这般情状,倒觉得先前的失态再正常不过。
第一位官员率先上前尝试后,其余大臣也争先恐后地围拢过来。御厨们机灵地将备好的红薯分发给行动不便的武将们。
咀嚼声此起彼伏,随即爆发出阵阵惊叹:
这滋味竟如此美妙!
亩产三千斤?简直难以置信!
世间怎会有这般高产的作物?
起初只是惊讶,很快就有老臣激动得跪地痛哭:天佑大周!此乃千年难遇的祥瑞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若真能亩产三千斤,必将彻底改变大周国运。
这小小的红薯,注定要为大周开启盛世华章。届时陛下开创盛世,他们这些参与者都将名垂青史。文臣武将所求,不正是能在史册留下光辉一笔吗?
贾政跟着众人慌忙跪倒,高声道:恭贺陛下!此等祥瑞亘古未有,实乃陛下洪福!
龙颜大悦的皇帝却笑着摇头:诸位爱卿,你们还是低估了。此时田间的称重官正高声报数:
五百三十斤!
八百九十斤!
数字不断攀升,当报到六千四百五十斤时,所有人都呆若木鸡。
统统有赏!皇帝开怀大笑,御厨已备好各色红薯菜肴,今日就与诸位爱卿共品祥瑞,同庆盛世!
谢主隆恩!群臣起身时,不少人踉跄着需要搀扶,仍沉浸在震撼之中。
众人起身后,御厨已呈上各式地瓜佳肴。在御厨的指点下,群臣逐一品尝不同风味的地瓜料理。
每尝一道新菜式,众人眼中的惊喜便增添一分。待所有做法都试过一遍,皇帝含笑开口道:
此物可解我大周粮食短缺之忧,实乃开国以来第一大祥瑞。诸位爱卿以为,献宝之人当如何封赏?
殿中群臣这才从 回过神来,细细思量方才种种。几位机敏的大臣已将目光投向贾政——今日最令人意外的,莫过于陛下特意召这位荣国府老爷近前侍奉。
莫非此事与他有关?
若真是贾政献宝,这封赏可要仔细斟酌了。一位大臣忍不住问道:
陛下,不知是何人献上这等祥瑞?
此言一出,满朝目光齐聚龙颜。皇帝却意味深长地看向贾政:
说起此事,倒要多谢荣国府贾爱卿。
微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