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2 / 2)

人手随你调配,剩下的八百人我自会派人送往造纸作坊。

说罢,他将准备好的十万两银票递给秦可卿:这些先用着,不够再找我。外人若问起,只说我一文钱也没给过你。

秦可卿接过沉甸甸的木匣,抽出银票细看——每张千两面额,厚厚一叠足有百八十张。她指尖微颤:爷当真都给我?

自然给你。贾颜笑道,往后这个家就托付给你了。

多谢爷。秦可卿眼眶微热。先前虽见过地契文书,总疑心是虚的。此刻捧着十万两真金白银,悬着的心才落到实处。前日樊楼花销的万两银子,此刻想来也不算什么了。

她郑重道:我定会当好这个家。

我信你。贾颜望望天色,今日不出门了,明日再带你逛京城。

秦可卿唤人备热水,自己则去清点新仆。按吩咐挑出两百人,余下八百交由管事带往造纸工坊。这些人到了工坊后,将被分散安置。

此后两日,贾颜携秦可卿遍游京城。胭脂水粉、珠宝绸缎,见着合意的便买;茶楼酒肆、戏园书场,遇着有趣的便玩。挥金如土间,之名愈传愈盛。他浑不在意,反倒盼着有人来寻衅,好得些。可惜竟无人凑趣。

第三日回门时,秦业果然在门前冷脸相待。直到秦可卿附耳解释,老丈人才转怒为喜,迎客入厅。

贤婿莫怪。秦业捋须笑道,原是老夫被流言所误。你这韬光养晦之计甚妙!既然满城都说你吃软饭,不如将计就计。

“这样才能让你们以后的日子好过些。”

贾颜恭敬地行礼道:

“事先没来向岳父禀明情况,是小婿的疏忽。”

“岳父尽管放心,今日前来就是要向您保证,可儿跟了我绝不会受委屈,还请岳父日后多加督促。”

翁婿二人言辞恳切,气氛融洽非常。

随后便是其乐融融的家宴。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也被唤来同席。用过团圆饭后,贾颜便携着秦可卿告辞归家。

翌日清晨,贾颜用过早膳便前往太医院。前脚刚走,后脚荣国府梨香苑的角门就开了。林黛玉乘着小轿,在丫鬟婆子们的簇拥下往贾颜府上行去。

当林黛玉踏入贾府时,贾颜已在太医院当值。他察觉到同僚们投来的异样目光,正疑惑是否与近日流言有关,王太医便将他拉到僻静处低语:

“贾兄可是开罪了什么人?”

“此话怎讲?”

“看来你真不知情。”王太医神色凝重,“方才听家叔说起,朝廷为剿倭寇要抽调京营将士出征,太医院需派十人随行。蹊跷的是,名单上竟有你的名字。”

贾颜眉头紧锁。这分明是有人刻意针对。以他的资历,本不该摊上这等差事。他实在不愿离京——这里有诸多可寻,更何况新婚燕尔,岂能说走就走?

正思忖对策时,王太医又道:“眼下名单尚未公示,知情者寥寥。我特来报信,就是盼你能趁早周旋。或托人情,或谋调任,哪怕立功面圣也好,总要设法留下。抗倭前线凶险异常,望你好自为之。”

待王太医离去多时,贾颜才回过味来——这位同僚话里似乎另有深意。

“王太医既无恶意,这番提点倒是一片好心。”毕竟系统未曾示警。

“再者他所言在理,我确实不能坐等被发配沿海。”

如果有人满怀恶意地建议自己去沿海,或许还能从中捞到些好处。

但这样不明不白地被发配到海边,不仅捞不着半点好处,还得赔上一群得力助手,这亏本买卖绝不能干。

得想个法子留在京城。只有我留下,那些算计我的人才会按捺不住,再次露出马脚。

可光凭手头这点功劳,想留下谈何容易?

就算献上前朝医圣的秘方,顶多得几句夸奖,对眼下困境毫无帮助。若是花钱打点,可要是背后有贾家作梗,多少银子都是打水漂。

要想躲过随军调令,除非现在有非留京不可的理由。

啧,这倒是个难题。

看来得找那些的工具人们取取经了。

既然一时无计可施,不如去会会那些巴不得自己倒霉的人,说不定能获得灵感。

于是他再次拜访王太医。

多亏王太医提点。眼下时间紧迫,想再告假一日,不知可否行个方便?

王太医眼中精光一闪,抚须笑道:自然可以。你若真有门路解决,速去便是,告假之事老夫替你周旋。

多谢王太医。若能留下,必当重谢。

去吧去吧,全看你自己的造化,老夫不过顺口一提。

贾颜不再多言,转身离去。

出了太医院,他本要直奔宁荣街——那里可是他的人才储备库。

谁知刚过两条街,路边挑担的货郎让他猛然勒住马车。

停车!快停!

他跃下马车,疾步追向那个晃着扁担的身影。

与此同时,宁国府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