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绝不会太远!
出了门,贾颜将两名护卫交给贾芸,叮嘱他若遇难处,务必来寻自己或林姑娘,切莫自作主张丢了差事。
随后,他便朝国子监行去。
刚踏入国子监大门,便引来众人侧目。
监中学子无论寒门、世家还是勋贵子弟,彼此皆熟识。陡然冒出个生面孔,自然引人注目。
贾颜对四周议论充耳不闻,径直走向学舍。
不过片刻,众人便探明了他的来历。
然而对贾家二房一个庶子入监读书之事,这些人均未放在心上。
荣国府分出去的子弟,在他们眼中不值一提。
即便贾颜是嫡出,也不过是新贵人家偶尔会留意罢了。
一个被家族忽视的废物,新贵们自然不屑结交。
世家子弟向来与新贵不睦,更不会与他往来。
至于寒门学子,无论嫡庶、受宠与否,只要是贵族,便与他们无关。
于是,贾颜入国子监后,竟无人与他搭话。
对此,贾颜反倒乐得清静。他来国子监,一是为了完成听劝任务,二是为自己谋一条出路。
既然已从荣国府分家,即便日后荣国府遭难,也未必牵连到他,但终究会影响前程。
他需要另寻出身,无论是科举、立功,还是从军,总有一条路可走。
不过眼下他并不着急。
此刻最重要的,是积累。
武道、学识、技艺……但凡有机会,他都要尽力掌握。
待贾家危机临近,他便可凭借实力脱身。
若有人能给他建议,助他获得逆转奖励,那更是锦上添花。
因此,他来国子监,只为潜心读书,广览群书,静待机缘。
无人打扰,正合他意。
距正式开课尚有时日,他便径直去了藏书楼,借了一本农书,回到课堂默默研读。
与此同时,贾政也寻到了王夫人。
昨日贾赦已向他讨要名帖,只是贾政一时疏忽,今日想起,便来办理此事。
荣喜堂内,贾政向王夫人提及归还名帖一事,却遭断然拒绝。
“老爷,并非我不愿给,只是府中诸事皆需名帖,若交予大哥,凡事都得经他之手,府里岂不乱套?”
贾政自然明白其中利害,但大哥既已开口,若不归还,他颜面何存?
“麻烦些也无妨,大哥既已提出,名帖还是还他吧。”
于贾政而言,面子重于一切。
但对王夫人来说,名帖意义重大。
有了它,她可以贾赦之名放贷、干预官司,甚至卖官鬻爵。
一切恶行皆可推给贾赦,自己坐收渔利,风险则由他人承担。
这些年她能积蓄丰厚,全赖此物。
若前几日未失那十万两白银,她或许不会如此坚持。
可如今积蓄尽失,若再归还名帖,日后何以敛财?
她绝不会归还。
“老爷,大哥不过是一时兴起提起这事,您敷衍几句,过些日子他便忘了。名帖留在我这儿还有用处,若给了他,反倒会惹出乱子。”
贾政却摇头道:
“从前大哥不知名帖在你手中,自然不在意。”
“如今他既已知晓,怎会容你继续把持?他先前已向老太太提过,此事关乎荣国府声誉,你还是将名帖交予我吧。”
王夫人心中不悦,又生疑虑:
“大哥如何得知名帖一直在我这儿?”
贾政随口答道:
“昨日大哥与我闲谈时提及,许是你派人送颜哥儿去国子监后,颜哥儿说漏了嘴。”
果然又是那小畜生!
王夫人暗自咬牙。本想借国子监之事算计贾颜,不料反被他摆了一道。如今大哥知晓名帖在她手中,更将此事与荣国府颜面挂钩,若不交出,只怕难以交代。
可若让她将名帖还给贾赦,绝无可能。
“老爷,大哥素来不理府中事务,名帖若给了他,必生事端。您去告诉他,我将名帖交给凤丫头打理。那是他儿媳,由她经手,旁人便无话可说。”
贾政略一思索,觉得有理。王熙凤终究听命于王夫人,名帖到了她手中,好处仍是二房的。如此既全了体面,又遂了心意,他便应下:
“也罢,就依你所言。我去与大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