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194章 《红楼》舞台剧百场巡演!非遗传承见效

第194章 《红楼》舞台剧百场巡演!非遗传承见效(2 / 2)

- 在陕西,文旅部门推出“皮影+秦腔”组合线路,游客看完《红楼》皮影片段后,可去华县皮影文化园,跟着李师傅的学徒制作皮影,还能观看秦腔版《红楼》选段;

- 这些线路推出后,相关城市的旅游收入同比增长60%,其中“非遗体验项目”的参与率达85%,不少游客表示“以前旅游就是看风景,现在能亲手做非遗,感觉更有意义”。

模式认可:文旅部推广的“非遗活化样本”

在《红楼》舞台剧百场收官座谈会上,文旅部副部长拿着“非遗艺人签约名单”和“产品销售数据”,对苏澈的“非遗+影视”模式给予高度评价:“这个模式的核心,是让非遗‘附着’在有温度的Ip上,通过舞台剧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非遗从‘冷门技艺’变成‘热门文化’。它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传承人有生计保障,二是非遗产品有消费市场,三是文化传承有年轻受众——这正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非遗活化路径’,值得在全国推广。”

为了让模式落地,文旅部还联合澈心文娱推出“非遗+Ip”全国推广计划:

1. 建立非遗Ip资源库:收录全国500项非遗技艺,与《三国》《红楼》等Ip对接,为非遗艺人提供订单支持;

2. 开设非遗传承基地:在10个省份建设“非遗+影视”传承基地,邀请王桂英、李师傅等艺人担任导师,培养年轻传承人;

3. 举办非遗巡演季:每年组织“全国非遗舞台剧巡演季”,鼓励地方结合本地非遗,开发《西游记》《水浒传》等Ip的舞台剧,形成“一省一非遗Ip”的格局。

老朋友们的“见证与参与”,让这场非遗传承更添温情:

- 瓷坊老师傅为百场巡演定制了“百场纪念青瓷盘”,盘面上绘着100场演出的城市地标,底座刻着“非遗永续,红楼永存”,送给每一位参与巡演的非遗艺人;

- 老周的病友群组织了“病友专场”,包场观看苏州收官演出,老周还带着病友们学剪“红楼剪纸”,“我们虽然身体不好,但能参与非遗传承,感觉自己也能为文化做贡献了”;

- 新人导演陆阳特意拍摄了非遗传承纪录片《指尖上的红楼》,记录王桂英、李师傅等艺人的故事,影片在央视播出后,带动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

系统见证:非遗Ip宇宙的新高度

百场巡演收官当晚,淡蓝色的系统光膜在苏澈眼前亮起,金色的文字带着“非遗活化”的厚重感:

【检测到《红楼》舞台剧完成100场巡演,带动非遗艺人签约超1000人、产品销售额破10亿,“非遗+影视”模式获官方推广,“打造蓝星华国文化Ip宇宙”任务进度更新至72%!

当前核心成果补充:

1. 非遗生态闭环成型:实现“Ip创作-舞台演出-艺人签约-产品销售-文旅联动”全链路,非遗从“单一技艺”升级为“产业生态”;

2. 传承人群扩容:签约艺人覆盖10大非遗类别,培养500名年轻学徒,非遗传承从“个体坚守”变为“群体接力”;

3. 模式可复制性验证:“非遗+影视”模式在20个城市落地,为全国非遗活化提供样本,推动文化传承标准化。

后续权限更新:

1. 解锁“国家级非遗数字化平台”:系统提供“非遗技艺数字库”(含1000项非遗的3d教学视频),供全国传承人免费使用,推动非遗技艺标准化传承;

2. 触发“国际非遗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苏澈团队参与“全球非遗活化论坛”,分享“非遗+Ip”经验,推动中国非遗模式与海外传统工艺结合;

3. 获得“国家非遗专项基金”12亿元,用于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年轻传承人培养及“非遗+科技”研发(如非遗技艺AI教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