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心工作室的周末午后,苏澈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手里拿着平板,眉头却越皱越紧。屏幕上播放的是蓝星当前最火的音乐综艺《星光派对》——镜头里,嘉宾们围着游戏道具打闹,半小时的节目里,真正唱歌的时间不到5分钟,剩下的全是“组队撕名牌”“互喂零食炒cp”的环节。某流量爱豆走音的演唱被后期修音掩盖,镜头却反复给到他和女嘉宾的“暧昧互动”,弹幕里满是“磕到了”的粉丝刷屏,偶尔有观众吐槽“想看唱歌,不是看恋爱真人秀”,却很快被淹没。
“这就是现在的综艺常态?”苏澈关掉平板,随手翻了翻桌上的“蓝星综艺市场报告”——数据显示,近一年上线的32档音乐综艺中,28档包含“游戏竞技”“情感互动”环节,19档明确将“cp营销”作为核心卖点,真正聚焦“唱功比拼”的纯音乐综艺,数量为0。报告末尾的观众调研更刺眼:72%的观众表示“对综艺里的游戏、炒cp感到疲劳”,68%的受访者“想看到纯粹的歌手比拼,听好歌”。
他想起工作室的林晓——去年凭《后来》火遍蓝星,却因为拒绝在综艺里炒cp、不愿参与游戏环节,被多家综艺邀约拒之门外;还有之前在《生命的价签》 soundtrack 里合作过的独立音乐人阿哲,唱功扎实却没流量,发了三首原创歌曲都没人关注,只能靠跑酒吧驻唱维持生计。“明明有那么多有实力的歌手,却只能在综艺里当‘游戏工具人’,靠炒cp博眼球——这不是音乐综艺该有的样子。”苏澈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综艺市场空白:纯唱功、无作秀的音乐竞技。”
“苏总,您找我们?”下午三点,工作室的核心成员都聚到了会议室,李薇抱着综艺市场的数据报表,张岚手里拿着几家平台的综艺邀约(全是“游戏+cp”模式),连刚结束《三国》后期工作的周明,也被苏澈临时叫了过来。
苏澈把平板放在会议桌上,调出《星光派对》的片段,语气带着笃定:“我想做一档不一样的音乐综艺——没有游戏,没有cp炒作,只聚焦‘纯唱功比拼’。让歌手站在舞台上,靠歌声说话,观众只凭耳朵投票,不管他是不是流量,有没有话题。”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李薇先开口:“苏总,我查过数据,蓝星近五年没做过纯唱功综艺了。平台方说‘太单调,没爆点’,之前有公司试过做小规模的《歌手挑战赛》,因为没有游戏和cp,收视率垫底,播了3期就停了……”
“收视率垫底,不代表观众不喜欢,是没做对。”苏澈打断她,打开自己的笔记,“之前的《歌手挑战赛》为什么失败?因为他们选的歌手一半是流量爱豆,唱功不过关,还硬要飙高音;赛制设计也混乱,一会儿评委打分,一会儿粉丝投票,根本没做到‘纯粹’。我们要做的,第一,选角只看唱功,不看流量,不管是成名歌手还是素人音乐人,只要唱得好就有机会;第二,赛制简单直接,踢馆、补位、大众听审团投票,全程聚焦舞台演唱;第三,舞美、后期全为‘听歌’服务,不搞花里胡哨的特效,镜头多给歌手的演唱细节,少给无关的互动。”
周明眼前一亮,他拍了拍桌子:“我支持!之前拍《三国》,我们靠‘尊重历史’打破了流量魔咒,现在做综艺,一样能靠‘尊重音乐’走出新路。观众不是不喜欢纯粹的东西,是没人敢做、没人做好——你看《生命的价签》,没有流量明星,不也靠真实火了?”
张岚还是有些犹豫:“可平台那边……之前我们谈《三国》的版权时,平台就说‘纯品质路线风险高’,要是综艺再做纯唱功,他们会不会不接?”
“平台不接,是因为他们没看到‘纯粹’的价值。”苏澈打开系统界面,心里默念“希望能有综艺策划的支持”——话音刚落,淡蓝色的光膜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宿主发现综艺市场空白,提出“纯唱功音乐综艺”创新方向,符合“文化品质传承”理念,解锁“综艺策划全案”功能!】
光膜上瞬间展开一份详细的《歌手·当打之年》(蓝星版)策划案,从赛制设计、选角标准到舞美方案、宣发策略,一应俱全:
- 赛制核心:邀请8位“实力歌手”作为首发阵容(涵盖流行、摇滚、民谣等不同风格),每两周进行一次“踢馆赛”——3位素人\/小众音乐人挑战首发,大众听审团(1000人,涵盖不同年龄、职业,无粉丝群体)现场盲听投票,票数最低的歌手淘汰,踢馆成功的歌手补位;最终总决赛采用“歌王争霸赛”,歌手演唱3首不同风格的歌曲,由听审团+专业音乐人评审(5位,均为音乐制作人、声乐教授,无流量艺人)共同投票选出“年度歌王”。
- 选角标准:明确“三不选”——流量爱豆(无专业唱功认证者)不选、靠综艺炒作出名者不选、拒绝唱原创\/只唱口水歌者不选;优先邀请“有代表作但缺乏曝光”的实力派歌手(如林晓、阿哲)、“深耕小众领域的音乐人”(如民谣歌手、歌剧演员)、“素人里的唱功黑马”(通过线下海选选拔)。
- 舞美与后期:舞台设计简约大气,以“声光电服务歌声”为原则——无复杂游戏道具,主舞台用“环形声廊”设计,确保听审团和观众能听到最真实的音质;后期剪辑“去娱乐化”,删除所有歌手后台互动的无关片段,只保留“演唱前的准备(如和乐队沟通编曲)”“演唱过程”“投票结果公布”三个环节,字幕重点标注“歌手的演唱技巧(如真假声转换、气息控制)”“歌曲创作背景”,而非“艺人八卦”。
“有了这个策划案,平台那边就好谈了!”苏澈把策划案投影到屏幕上,指着“市场调研”部分,“系统给出的数据显示,蓝星25-45岁的‘品质观众’群体,近一年对综艺的付费意愿增长了40%,他们正是‘纯唱功综艺’的核心受众。而且,我们可以承诺‘不搞流量营销,不买热搜’,靠节目质量吸引自然流量——就像《生命的价签》,靠口碑逆袭。”
团队成员们看着详细的策划案,之前的顾虑渐渐消散。李薇翻到“招商方案”部分,眼睛一亮:“策划案里还提到‘品牌联动’——可以和音响品牌、耳机品牌合作,打造‘沉浸式听歌’场景,甚至可以联合瓷坊做‘歌手主题瓷杯’(如印上歌手的代表作歌词),这些都是‘品质路线’的招商亮点,比炒cp的综艺更吸引高端品牌。”
瓷坊老师傅听说要做音乐综艺,特意赶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刚烧好的“音乐主题瓷盘”——盘面上用青花绘制了麦克风和五线谱,边缘刻着“好歌如瓷,越品越醇”。“要是综艺需要周边,我随时能烧!”老师傅笑着说,“比如给每个歌手定制‘专属瓷牌’,上面刻着他们的代表作,观众投票后能兑换,既好看又有纪念意义,比那些塑料应援物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