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过渡到第二阶段(2 / 2)

苏澈伸手触碰光膜,一份带着温度的电子文档瞬间存入他的设备。打开大纲,“程勇”“吕受益”“刘思慧”等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印度买药”“病友群互助”“法律与人情的冲突”等剧情节点,既充满戏剧张力,又透着对普通人的关怀。他想起之前原创扶持基金资助的新人里,有个叫“阿杰”的音乐人,父亲因抗癌药太贵放弃治疗,后来他写了首《药香》,歌词里“白色的药片,是活下去的光”让苏澈红了眼眶——这部剧,正是为这样的普通人而拍。

“‘影视制作全流程’技能……”陈阳(舞蹈指导)凑过来看,“苏老师以后连拍摄调度都能把控了?之前《三国》拍‘长坂坡’,您还得跟陈导反复沟通镜头,现在是不是能直接定方案了?”

苏澈笑着点头,调动技能的瞬间,无数影视制作的知识涌入脑海——从剧本的“三幕式结构”到拍摄的“黄金分割构图”,从后期的“色彩校正”到宣发的“受众画像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清晰明了。他甚至能立刻指出《三国》当前拍摄计划里的一个小问题:“‘空城计’的镜头调度可以调整,增加几个诸葛亮抚琴的特写,用镜头语言突出他‘外松内紧’的状态,比单纯的大场景更有感染力。”

张岚立刻掏出笔记本记下:“明天就跟陈导说!有这个技能,咱们以后的影视项目再也不用担心‘外行指导内行’了!”

“《我不是药神》可以交给林默来拍!”李薇突然开口,翻出青年导演扶持计划的资料,“他之前拍的《皮影里的故乡》就很擅长刻画普通人的情感,而且他对社会议题很敏锐,之前还跟我聊过‘医疗资源公平’的话题,让他来导,肯定能拍得有温度。”

苏澈眼前一亮——林默的才华他看在眼里,之前拍皮影戏短片时,仅用简单的镜头就拍出了老艺人的坚守,这样的导演,确实能驾驭《我不是药神》的情感内核。“就这么定,”他说,“让文学部配合林默完善剧本,影视部对接医疗顾问,确保剧情的专业性;音乐方面,让林晓写主题曲,融入一点民乐元素,不用太激昂,要像《岁月神偷》那样,用温柔的旋律打动人。”

林晓立刻点头,眼里满是期待:“我想采访几个抗癌家庭,把他们的故事写进歌词里——就像苏老师说的,好的作品,要扎根现实。”

瓷坊老师傅不知何时走了进来,手里捧着一个新烧制的“药瓶”造型瓷偶,瓷偶上刻着“人间有情”四个字:“刚才听到你们说要拍‘药’的故事,我就赶紧烧了这个,祝你们拍得顺利——咱们做文化,既要记住老祖宗的历史,也要关心当下人的日子。”

苏澈接过瓷偶,指尖触到细腻的釉面,心里满是温暖。他看向光膜上最后弹出的第二阶段目标,突然明白:第一阶段的“声震乐坛”,是用音乐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第二阶段的“影视崛起”,则是用镜头拓宽文化的边界——既要让三国英雄的故事照亮历史,也要让普通人的坚守温暖现实。

光膜缓缓收起前,最后弹出一行金色文字:

【第二阶段初始任务发布:3个月内完成《我不是药神》剧本打磨与导演确定(需签约林默等青年导演),6个月内启动拍摄;同步推进《三国》拍摄进度,确保海外发行按时落地;伦敦演唱会文化展新增“现实题材影视海报区”,预热《我不是药神》Ip。任务奖励:声望值点,解锁“社会议题资源库”(可对接医疗、法律等领域专家,为现实题材提供支持)。】

苏澈关掉光膜,看向工作室里的众人——张岚在和林默视频通话,激动地讲着《我不是药神》的剧本;李薇在整理《三国》的海外宣发计划;林晓打开笔记本,开始写采访提纲;阿哲则在尝试用吉他弹一段温柔的旋律,说是为《我不是药神》准备的插曲;瓷坊老师傅坐在角落,正用手机查“抗癌药发展史”,想给剧本提些细节建议。

窗外的夜色渐深,江城的灯光与工作室的灯光交织,像一片温暖的星海。苏澈走到露台,看着远处瓷坊的灯还亮着,老师傅应该还在琢磨新的瓷偶;更远处的影视基地,《三国》的片场或许还在连夜搭建“官渡之战”的布景。他想起穿越那天的37.5元,想起老林录音棚的古筝磁带,想起西安演唱会上的《长安忆》,再看眼前的一切,突然明白:所谓“封神之路”,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高光,而是一群人的坚守——坚守原创,坚守文化,坚守对普通人的关怀。

他掏出手机,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简短的动态,配着那只“双阶段纪念瓷瓶”的照片:“第一阶段落幕,第二阶段启程——从音乐到影视,从历史到现实,我们继续用真诚做作品,用文化传温度。”

动态发布后,评论区很快被熟悉的身影填满——周明远会长留言“协会全力支持第二阶段,现实题材需要更多力量”;陈舟导演发来“《三国》这边放心,等你带《我不是药神》的好消息”;久石让用中文说“期待你的新作品,现实题材也能有动人的音乐”;甚至有之前被原创基金资助的新人阿木留言“如果需要《药香》的deo,随时找我,想为这部剧出份力”。

苏澈关掉手机,夜风拂过露台,带着春天的暖意。他知道,第二阶段的路会更难——要平衡现实题材的深刻与商业的可看性,要把控影视制作的每一个细节,要让海外观众理解东方的现实故事。但只要身边有这群志同道合的人,有系统的助力,有对初心的坚守,就没有走不通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