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绝境凑钱(2 / 2)

苏澈背着吉他,快步冲向公交站。刚好一辆末班车驶来,他跳上车,投了两枚硬币,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车窗外的夜景飞速后退,路灯、店铺招牌、行人的身影,都在玻璃上模糊成一片,可他的心里却亮得很——刚才在地铁口的委屈、挫败,好像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线索冲散了。

半小时后,苏澈在老街站下车。老街和地铁口的繁华不同,这里的路灯是老式的黄灯泡,照在青石板路上,泛着暖融融的光。路边的店铺大多关了门,只有几家小饭馆、便利店还亮着灯,偶尔能听到巷子里传来的狗叫声。

他按着地图导航,找到了87号。那是一间临街的小门面,门脸不大,招牌是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用黑色马克笔写着“老林录音棚”,旁边还画了一把小小的吉他。门没关严,里面透出暖黄色的灯光,隐约能听到吉他弹奏的声音。

苏澈深吸一口气,轻轻推开门。

里面比他想象的还要小,大概只有十五平米,靠墙放着一排老旧的音响和调音台,调音台旁边堆着几个纸箱,里面装满了磁带和cd。一个穿着灰色卫衣、头发有点花白的中年男人坐在调音台前,手里拿着一把电吉他,正在调试琴弦,墙上贴着几张泛黄的乐队海报——是蓝星华国几十年前的地下乐队,苏澈在原主的记忆里见过,据说早就解散了。

“小伙子,找人?”中年男人听到动静,抬头看了苏澈一眼,眼神里带着几分警惕,又有几分好奇。

“您好,我是苏澈,是来录歌的。”苏澈把吉他放在门口,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显得礼貌,“我在网上看到您这儿晚上也营业,还能给学生优惠……”

“学生?哪个学校的?”林建国放下电吉他,身体往后靠在椅背上,上下打量着苏澈,目光落在他怀里的旧吉他上,“录什么歌?是外面那些‘恋爱冲’之类的?”

苏澈连忙摇头:“不是,是我自己写的原创,古风类型的。”

“原创?古风?”林建国挑了挑眉,语气里带着几分怀疑,“现在的年轻人,还会写古风歌?不是瞎凑几句‘明月’‘江湖’就叫古风吧?”

苏澈知道他不信——在这个文娱贫瘠的蓝星,“古风”本身就是个冷门词,大多是些堆砌辞藻的劣质歌曲,难怪林建国会怀疑。他想了想,抱起自己的旧吉他,说:“林叔,我给您弹一段您听听?就一段,要是您觉得不行,我就走。”

林建国盯着他看了几秒,点了点头:“行,弹吧,别太久,我还得调设备。”

苏澈走到房间中央,调整好吉他的位置,手指按在琴弦上。他没有弹完整的《青花瓷》,只挑了副歌部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指尖拨动琴弦,悠扬的旋律在狭小的房间里响起。林建国原本漫不经心的眼神,在听到第一句歌词时,突然变了——他放下手里的螺丝刀,身体微微前倾,盯着苏澈的手指,又看了看调音台上的波形显示器。

苏澈唱得很轻,却很投入,“天青色等烟雨”的“雨”字拖长音时,他调动了系统给的“基础气息控制”技能,气息稳得很,没有一点断层。等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房间里安静了几秒,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滴答”地走。

“这……这是你写的?”林建国的声音有点沙哑,带着几分不敢相信,他指着调音台,“你再弹一遍,我录下来听听。”

苏澈心里一喜,知道有戏。他又弹了一遍副歌,林建国盯着调音台上的波形,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操作着,把声音录了下来。

“小伙子,你这歌词……有点东西啊。”林建国反复听了两遍,抬头看向苏澈,眼神里的怀疑变成了欣赏,“‘天青色等烟雨’,这意境,可不是那些瞎凑的歌词能比的。你这歌叫什么名?”

“《青花瓷》。”苏澈答道。

“《青花瓷》……好名字。”林建国点了点头,站起身,拍了拍苏澈的肩膀,“你说你是学生,要录deo?这样,我给你算20块一小时,后期我帮你免费调,要是你不介意,我还能帮你加个简单的古筝前奏——我这儿有盘老磁带,里面有古筝采样,刚好能用上。”

苏澈愣住了,他原本以为能以25块一小时录就不错了,没想到林建国不仅降价到20块,还愿意免费做后期,甚至帮忙加前奏。他连忙点头:“谢谢您林叔!太谢谢您了!”

“谢什么,”林建国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我开这录音棚,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就是想听听好歌。你这《青花瓷》,是我这几年听过最好的原创了。”

他指了指里面的小隔间:“进去吧,耳机我给你调好了,吉他插上拾音器,有问题随时叫我。”

苏澈抱着吉他走进隔间,戴上耳机。耳机里传来林建国的声音:“准备好了就示意我,咱们开始录第一遍。”

他看着隔间外林建国忙碌的身影,又摸了摸兜里的73块钱,心里突然觉得无比踏实。刚才在地铁口的委屈、凑钱的窘迫,好像都变成了值得的铺垫——在这个文娱贫瘠的蓝星,原来还有人懂他的歌,还有人愿意为好音乐低头。

苏澈深吸一口气,手指按在琴弦上,对着玻璃外的林建国比了个“oK”的手势。

吉他的前奏响起,带着老录音棚特有的暖质感,在耳机里缓缓流淌。这一次,他不再是为了凑钱而录歌,而是为了把地球的经典,唱给这个需要好音乐的世界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