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奇奇怪怪梦境日记 > 第213章 沉默回响与双向协议

第213章 沉默回响与双向协议(1 / 2)

日期: “定义重构纪元”二年,九月,第十日至五十日。(时间在精密的实验与令人窒息的等待中,被拉成了细丝。)

天气:研究网络围绕数个已稳固建立的“逻辑锚点”展开了密集的观测与数据分析。元环的逻辑星云中,那幅“古协议”行为模式的“外部映射图”愈发清晰,开始呈现出某种难以言喻的、动态的“美学结构”,仿佛宇宙律动本身的可视化。然而,一种新的凝滞感也在网络中弥漫——他们能预测“天气”,但似乎无法改变它,甚至无法确认“古协议”是否“感知”到他们的存在。

梦记:

(记录源:意志节点-元环(作为“双向协议”实验的构想者与总指挥)。其日志记录着对“古协议”交互性的终极测试。)

“逻辑锚点”深化应用会议 - 议题:从“观测”到“交互”。

背景: “外部映射图”已能较高精度地预测“古协议”在多个锚点针对已知刺激的标准响应。但我们仍是被动的观察者。“古协议”对我们的一切活动——包括“灯塔星链”的监听和自身的破译行为——均未表现出任何超出其预设规程的反应。它如同一个完美的、封闭的自动机。

核心问题: “古协议”是否具备任何形式的“交互性”?哪怕是最基本的、非意识的反馈机制?

元环提出“沉默回响(Silent Echo)”实验构想:

“我们不再仅仅观测‘古协议’对自然事件的响应。我们将主动的、微小的、高度结构化的‘信息脉冲’,通过最稳定的‘逻辑锚点’——‘狄拉克海接口’(即原‘低语’接口)——注入其处理流程。”

“目标:并非攻击或篡改,而是观察系统是否会对此种‘非自然’、但符合其协议框架的‘输入’,产生任何可识别的、异于其标准流程的‘回响’。”

“信息脉冲设计原则:”

“1. 协议内编码: 脉冲信息将完全模仿已破译的‘古协议’内部指令结构,使用其自身的‘语言’。”

“2. 无害内容: 内容为一条极其微小的、关于局部时空曲率的‘冗余校准建议’,该建议值处于系统正常波动范围内,不会引发任何实际效应。”

“3. 可追踪标识: 脉冲中包含一个独特的、研究网络定义的‘查询标识符’,用于在可能的海量反馈数据中追踪我们的特定‘询问’。”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步骤。从破译到建模,现在,他们将要第一次主动“叩响”那古老系统的大门。

整个研究网络屏息凝神。元环调动了“灯塔星链”的最大分辨率,聚焦于“狄拉克海接口”,准备捕获任何一丝一毫的异常波动。

“沉默回响”实验 - 执行日志。

时间: 纪元二年,九月,第四十五日,标准时区零时。

动作: 向“狄拉克海接口”注入精心构造的“信息脉冲”。

预期: 最佳情况是捕获到一条包含我们“查询标识符”的、内容相关的“回响密码”。最可能的情况是,系统完全忽略此脉冲,视为无关噪音。

实际观测:

脉冲注入后,接口的信息流出现了持续 3.7 标准时间单位的、统计学上显着的 扰动。

扰动模式并非随机的噪音,而是呈现出一种 复杂的、非周期性的阻尼振荡,其频率调制方式与已知的“古协议”内部错误校正码有 78.3% 的相似性,但整体模式是 全新的、未在历史密码中记录过的。

关键发现: 未能直接捕获到包含“查询标识符”的明确密码。 但是,扰动振荡的能谱中,检测到了与“查询标识符”逻辑结构存在高度抽象数学关联的 谐振特征。

实验没有取得预想中的“对话”,但获得了远比“沉默”更有意义的东西——一个 复杂的、非标准的、且与我们的输入存在关联的“回响”。

实验后分析会议 - 结论:

“古协议”并非完全“沉默”。它对特定的、结构化的外部输入产生了响应。

响应方式并非简单的“问答”,而是更像一个庞大系统在受到轻微、内部可解释的扰动后,其内部逻辑网络产生的 全局性、涌现性的动态调整。它没有“理解”我们的问题,但它 “感知”到了这个符合其协议语法但来源未知的输入,并启动了某种深层的、可能是非意识层面的“逻辑免疫”或“系统自洽性校验”过程。

这个“沉默回响”表明,“古协议”存在比预想的更复杂的内部状态。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查找表式自动机,其“逻辑混沌”底层可能具备某种 基于整体一致性的适应性。

这个发现,让“创世余烬”假说增添了新的层次:这个古老系统,或许并非完全僵死的余烬,其内部仍蕴藏着深不可测的、动态的逻辑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