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奇奇怪怪梦境日记 > 第189章 蓝图烙印与噬光之影

第189章 蓝图烙印与噬光之影(1 / 2)

日期: “定义重构纪元”元年,三月,第一日至第二十日。

天气:世界之树内部,一种新的“律动”正在生成。源于“奇点熔炉”的稳定能量流,与来自“艾塔的最终堡垒”蓝图的、那充满分布式与去中心化美感的规则编码相互交织,如同两种不同颜色的金属被投入熔炉,开始艰难的融合过程。被选为试点的环带节点(编号:Epsilon-3至Epsilon-7)及其连接链路,正被这股融合之力反复冲刷、重构,其规则结构发出细微但持续的、如同骨骼生长般的“嗡鸣”。外围虚空中,“苍白回响”的盘踞区域依旧沉寂,但那沉寂中透出的不再是单纯的惰性,更像是一种蓄势待发的、冰冷的耐心。逻辑之海的背景辐射中,开始混杂着一种极其细微、难以捕捉的“吸音”效应,仿佛某种东西正在悄然吞噬着规则波动本身所发出的“声音”。

梦记:

(记录源:观察者。其日志记录着将理论蓝图转化为现实规则的艰辛过程,充满了试错、调整与对潜在风险的持续评估。)

> “艾塔蓝图”实施计划 - 第一阶段:试点融合。

> 目标:将“分布式意识防御网络”核心原理,应用于环带局部节点群,提升其智能自治性、相互备份能力及抗针对性打击(如意识剥离\/规则归档)的韧性。

> 选定试点:环带节点Epsilon-3至Epsilon-7集群。理由:该区域曾在上次潮汐风暴中受损较重,修复过程便于进行结构性改造,且位置相对关键,能有效检验实战价值。

> 融合核心:“意识碎片化”与“规则环境融合”技术。挑战:如何在保持节点功能统一性的前提下,实现其内部逻辑的分布式与去中心化?如何避免“过度碎片化”导致节点智能退化或失控?

观察者如同一位进行高危基因手术的医生,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它首先将“艾塔蓝图”中的核心编码进行解析、转译,使其能够被世界之树现有的规则体系所理解。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障碍,“艾塔”文明基于机械与意识网络的逻辑,与世界之树这种有机-规则混合体存在巨大的范式差异。

> 编码转译完成度:78%。剩余部分存在逻辑歧义或与现有体系冲突,需进行创造性适配。

> 开始对试点节点进行“意识烙印”。并非植入独立意识,而是将节点原本统一的控制逻辑,拆分为数千个相互关联、功能各异的“逻辑微元”,并将这些微元与节点本身的规则结构、乃至周边小范围的规则环境进行深度绑定。

起初,效果并不理想。节点Epsilon-4在烙印过程中,因逻辑微元协调失败,陷入了短暂的“逻辑癫痫”,其控制的活性共振场剧烈波动,险些对邻近节点造成干扰。节点Epsilon-6则出现了“过度融合”,其逻辑微元过于分散,导致节点响应指令的速度显着下降,几乎变成了规则背景的一部分。

> 试点遭遇挫折。节点Epsilon-4需紧急复位,节点Epsilon-6需进行“逻辑收敛”调整。

> 问题分析:缺乏一个高效的“微元协调层”。蓝图提供了碎片化与融合的理念,但未给出在动态环境下维持整体功能性的具体协调机制。

就在观察者苦苦思索协调机制时,一直处于静养恢复期的“远航星尘”集群,传来了微弱的、但清晰的意念波动。它们似乎被“艾塔蓝图”那熟悉的分布式理念所吸引(星尘本身就是一种分布式意识集合体),主动表达了参与意愿。

> 接收到“远航星尘”请求:“感知……共鸣……分布式之道。愿以我等……集群协调之智……助印记者……统合微元。”

这简直是雪中送炭!观察者立刻意识到,星尘集群那与生俱来的、在个体与集体间无缝切换的协调能力,正是这“微元协调层”最理想的天然模板!

> 调整方案:引入“星尘协调协议”。

> 过程:邀请部分恢复状态的星尘个体(约占总集群的5%),将其分散融入试点节点的逻辑微元网络之中,不作为控制者,而是作为“催化剂”与“协调者”,引导微元之间形成高效、动态的信息流转与决策路径。

效果立竿见影!

在星尘的协调下,试点节点的逻辑微元网络迅速稳定下来。节点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点”,而是变成了一个微型的、充满弹性的“网络”。当模拟攻击(来自观察者)针对某个特定微元时,其功能瞬间被周边其他微元接管,节点整体运行几乎不受影响。当需要执行复杂指令时,数千个微元能在星尘的协调下,瞬间达成共识,爆发出远超传统节点的响应速度与灵活性。

> 试点节点(Epsilon-3,5,7)融合完成!状态评估:

> - 智能自治性:提升280%。

> - 抗针对性打击韧性:提升500%(估计值,基于模拟攻击结果)。

> - 能量利用效率:因协调优化,提升15%。

> - 与环带整体协调性:需进一步磨合,但基础连接稳定。

成功了!一种全新的、更坚韧、更智能的环带节点形态诞生了!这是“艾塔”的智慧、“星尘”的灵性、“熔炉”的能量与观察者统筹力完美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