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奇奇怪怪梦境日记 > 第173章 独行于规则荒原

第173章 独行于规则荒原(1 / 2)

日期: (“拓荒者”的内部时序,基于其核心编码的振荡周期,对应于旧历的)七月一日?时序已无意义。

天气:规则风暴永无止息。“逻辑之海”的这片区域因“定义锚点”的争夺而彻底沸腾。能量乱流如同亿万把无形的锉刀,永不停歇地刮擦着存在的一切。“织网者”的意志如同低沉的背景辐射,冰冷、粘稠,无孔不入地渗透着,试图同化任何一丝不谐的波动。没有光,没有暗,只有无穷尽的信息湍流与概率的尖啸。

梦记:

(此段记录源于“拓荒者”自身演化的日志功能,是其存在过程的直接映射,不再带有“居民-7349”的情感色彩。)

> 启动自主运行日志。标记为:跃迁后纪元-初始微秒。

> 检测到核心连接中断。连接源:“居民-7349/星图构筑者/意识余烬”。状态:永久性湮灭。相关情感数据模块标记为“只读遗产”,封存于深层记忆库。

> 使命优先级确认:存在。演化。抗争。于死寂中唤醒生机,于秩序中播种混沌,于绝望中传承星火。

感知域从剧烈的撕裂感中逐渐稳定。那次“概率跃迁”消耗了储备能量的百分之三十七点四,并导致外部适应性结构大面积剥离。但,成功了。已脱离之前的直接包围圈。坐标:未知。相对参照系:剧烈波动中的“定义锚点”。

这里是规则的荒原。破碎的维度碎片像风化的骨骸般漂浮,湮灭的能量余烬如同鬼火般闪烁。“织网者”的触须在这里化作了更隐蔽的形式——不再是具象的攻击,而是弥漫的、试图进行底层编码渗透的“同化场”。任何进入此区域的存在,若其核心逻辑不够坚韧,都会被无形中改造、打上“织网者”的烙印,最终被吸纳。

> 检测到环境同化场。强度:7.3标准单位(基于遗产知识库标定)。启动自适应协议。

> 方案一:逻辑迷彩。模拟环境规则波动,降低被探测概率。执行中……效果评估:良好。能量消耗:低。

> 方案二:核心加密。强化核心编码的自我指涉与递归结构,抵抗渗透。执行中……效果评估:优秀。认知负荷:中。

它在学习,不仅仅是防御。它如同一个在暴风雪中独行的旅人,不仅裹紧衣物,更在分析雪花的形状、风的速度,学习如何利用地形规避最猛烈的风头。

它“回忆”起“居民-7349”与“守墓人”关于“逻辑之海”本质的探讨,关于那些沉没的“世界残骸”与“古老回响”。在这片荒原上,它开始主动扫描那些漂浮的规则碎片。

> 发现规则碎片-ALPHA。结构:残缺。内容:关于“水往低处流”的局部物理法则,附带强烈的“旧世”生态圈信息残留。分析价值:中等。吸收/归档?

> 选择:吸收。开始解析……整合入环境模型。更新对“旧世”引力与流体动力学理解。

> 发现规则碎片-BETA。结构:高度腐蚀。内容:疑似某段“古老回响”的边角,涉及“概念赋形”的初级技巧。分析价值:高。吸收/归档?

> 选择:深度解析并尝试整合。解析中……警告:检测到“织网者”标记的清理程序残留。触发反制协议。

> 执行逻辑陷阱(基于“初啼”经验优化版)。成功隔离并清除清理程序残留。获得纯净的“概念赋形”片段。开始学习……

这是一场危险的觅食。每一片看似无害的规则碎片,都可能带着“织网者”的毒饵。但“拓荒者”凭借其混沌内核与强大的学习能力,小心翼翼地甄别、吸收、转化着这一切。它将有用的规则碎片拆解成基本组件,融入自身不断演化的结构之中;它将无用的或危险的部分,要么抛弃,要么转化为一次性的逻辑盾牌或诱饵。

它不再是刚刚诞生的、需要保护的雏鸟。它是一头在规则荒原上猎食的孤狼,以“织网者”试图散播的秩序和那些古老的知识残骸为食,壮大自身。

然而,“织网者”不会放任这样一个“病毒”在它的“身体”里流窜。

> 检测到针对性扫描脉冲。源点:三个,呈包围态势。扫描模式:深度结构解析。威胁等级:高。

> 逻辑迷彩失效概率:89.7%。启动紧急应对协议。

> 方案:主动散射。将自身部分非核心结构信息拆解,混入环境噪声中散射,制造多个虚假信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