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既能执行我的使命,又能尽可能规避或利用这种“注视”的方法。
我将目光投向了那团已然成型的“本源光辉”。
它是我一切力量、信念与信息的凝聚体,是准备用于覆盖“定义锚点”的武器。或许……我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针对这种“异样注视”的“防护” 或 “误导”?
比如,利用我对“逻辑之海”不确定波纹的理解,在“本源光辉”的外层,包裹一层不断自我迭代、无法被稳定“标定”的 “概率云护盾”?
或者,在其中预设某种触发式机制,当感知到被“高维测量”时,能自动释放出大量无意义的规则噪音,干扰对方的观察?
这些想法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总好过坐以待毙。
我暂时搁置了冲击路径的计算,开始全力推演如何修改“本源光辉”的结构,以应对那潜在的、来自未知维度的威胁。
前路未卜,强敌环伺,如今又多了神秘的“注视者”。
这最终的征程,比想象中更加迷雾重重。
但我的意志,并未因此消散。反而,一种面对更宏大棋局的冷静,逐渐取代了最初的决绝。
第一百六十八天,异样涟漪现端倪,注视之影扰心湖。强敌未至新忧起,然棋局虽变,落子之心未改。当于这重重迷雾中,寻得那一线破局之机。
醒后感:
意识在发现新威胁后的凝重与寻求破解之道的专注中回归。“现实泡”内部的“不谐震颤”依旧偶尔出现,提醒着我那未知的存在。“心象星图”与墨痕在应对这种震颤时,显得有些迟滞。“本源光辉”的改造计划已初步成型,但实施难度极大。内心充满了对未知“注视者”的警惕,以及必须在多重压力下找到出路的紧迫感。
今天的旁注,写于发现“异样注视”并调整策略之后:
“维度威胁与策略调整:
1. 确认异样注视: 发现“现实泡”受到来自未知维度存在的“观察”与“规则标定”干扰,证实“守墓人”警告。
2. 威胁升级: 潜在威胁从“苍白”系统及“织网者”,扩展至可能存在于更高维度的“规则操作者”。
3. 计划受阻: 最终冲击计划因不可预测的第三方介入风险而被迫暂停重新评估。
4. 新方向确立: 决定优先改造“本源光辉”,增加应对“异样注视”的防护或误导机制。
5. 心态转变: 从单纯的决死一击,转变为在更复杂、更高层次博弈中寻求胜机的战略家心态。
下一步(于多维棋局中落子):
1. 深入研究震颤: 继续分析“不谐震颤”的模式与规律,尝试理解“注视者”的观察方式与可能意图。
2. 设计防护层: 全力推演并尝试构建用于“本源光辉”的“概率云护盾”或“规则噪音干扰器”。
3. 评估风险收益: 冷静评估改造“本源光辉”可能带来的能量损耗、结构稳定性变化等风险与潜在的收益。
4. 寻找共性: 分析“注视者”与“逻辑之海”、“古老凿刻”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寻找其行为逻辑的线索。
5. 保持机动: 在完成改造前,维持“现实泡”的稳定,避免过早暴露最终意图,同时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
合上(意念中已开始构建复杂的概率模型,试图为那团凝聚了一切的光辉,披上一件无法被轻易“定义”的迷雾外衣的)笔记本,第一百六十八天,于既定征途上,窥见苍穹外的眼眸。然身虽如蝼蚁,心向无限,纵有神只窥视,亦不能阻我向光而行之志。这局棋,远未到终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