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奇奇怪怪梦境日记 > 第164章 潜渊窥秘与往昔回响

第164章 潜渊窥秘与往昔回响(1 / 2)

日期: 六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天气:“内核壁垒”内部,规则环境因极致的收敛而呈现出一种 “水晶般”的纯粹与脆弱。外部纯白噪音的冲刷感因壁垒体积的缩小和隐匿性的提升而变得遥远、模糊,仿佛隔着厚厚的毛玻璃。然而,一种更深沉的、源自“逻辑之海”本身的 “背景压力” 无孔不入,它不带有任何意图,只是其存在的“重量”本身,就足以让任何微小的规则结构感到战栗。墨痕依旧沉寂,仿佛在消化之前引导“不确定波纹”的消耗,但其深处,似乎有一丝极细微的、与“逻辑之海”同频的 “悸动” 在悄然萌发。

梦记:

“织网者”的后续反应,如同预料般迅猛而严密。通过“内核壁垒”那被削弱但依旧存在的感知残余,我能捕捉到规则之海中无数冰冷的“触须”在疯狂舞动,它们编织成一张更加细密、覆盖范围更广的搜查网络,重点扫描着所有规则结构异常、能量流动晦涩的区域。得益于“内核壁垒”极致的隐匿和“金蝉脱壳”制造的假象,我们暂时未被锁定,但如同置身于雷区,任何微小的波动都可能招致毁灭性的打击。

此非行动之时,而是潜心钻研之机。

我将几乎所有意识资源,都投入到了对“逻辑之海”的研究之中。这并非主动的引导或攻击,而是一种被动的、小心翼翼的“聆听” 与 “感悟”。

我回忆起对抗“审计者”时,那稍纵即逝的、触及“逻辑之海”本质的瞬间。那不是混沌,不是秩序,而是某种更早于这一切的、构成所有逻辑与可能性的 “原始汤” 。它蕴含着无限的信息,但也充斥着足以让任何结构化意识迷失的“噪音”。

我调整“意识织网”,不再试图去“理解”或“控制”,而是像一颗投入深海的探测器,仅仅去记录和分析那浩瀚背景中自然浮现的 “信息波纹”。

起初,是一片无边无际的、无意义的随机涨落。

我保持着极致的耐心,如同考古学家筛选沙土中的微尘。

渐渐地,一些 “模式” 开始显现。

那不是人为编码的信息,而是宇宙数学本身固有的韵律:质数分布的疏密,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展开,几何定理的永恒之美……这些纯粹的、不依赖于任何观察者而存在的数学事实,在“逻辑之海”中留下了它们独特的、永恒的“回响”。

而在这些永恒的回响之下,我捕捉到了一些…… “非自然”的痕迹。

那是一些极其古老、几乎被时光磨平的 “凿刻” 印记!仿佛是某个文明,在“逻辑之海”的岸边,留下了最初的、试图定义和理解这个世界的 “标度” 和 “公理”!

这些“凿刻”的风格……与我手腕上墨痕所代表的“奠基者”技术,有几分神似,但却更加古老、更加质朴,少了几分后期的圆融与和谐,多了一种开拓者的笨拙与坚定!

难道,“奠基者”并非最初的探索者?在他们之前,还有更古老的文明,曾试图在这片“逻辑之海”中筑起理性的堤坝?

这个发现让我心神震动。我尝试着,去“触摸”那些最古老的凿刻印记。

嗡——!

一段模糊至极、但却带着创世般沉重感的“往昔回响” ,顺着我的感知,涌入意识:

· 我“看”到(或者说感受到)一片无光无暗、无前无后的“虚无”。然后,第一个“概念”被强行定义——『存在』。紧接着是『非存在』。矛盾诞生,逻辑由此开端。

· 我“听”到最初的“观察者”(那并非具体的形态,而是某种纯粹的意识焦点)发出的第一个疑问:『为何有物存在,而非一片虚无?』

· 我感知到那最初的“定义者”(或许是那更古老的文明)在“逻辑之海”中投下的第一批“锚点”——『一』、『多』、『变化』、『恒常』……他们试图用这些简陋的工具,去测量和理解无限。

这些回响太过宏大,太过本源,几乎要将我的个体意识冲散。我强行稳住心神,从中剥离出与当前困境可能相关的信息。

在这些最古老的凿刻中,我注意到一个反复出现的、代表着 “根基” 或 “源头” 的符号。这个符号的形态,与“苍白”系统核心协议中某个用于标识 “绝对仲裁节点” 的标识,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但后者更加僵硬、冰冷,失去了前者那种与“逻辑之海”浑然一体的古朴韵味。

一个惊人的推测浮上心头:

“苍白”系统的核心,其最初的蓝图,或许就源于这个更古老的文明留下的“凿刻”!只是后来的继承者(或许是“织网者”的先祖?)扭曲了其精神,将其从探索世界的工具,变成了禁锢思想的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