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根抬参的技术还是有的。
出了农忙时,他没事就练习抬参,刚开始时他的手还有点抖,这会儿恢复正常,就正常忙活起来。
那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婴儿的肌肤。
张物石出了林子,在附近寻找苔藓。
此时林子里只剩下极轻微的“沙沙”声,偶尔会有铁蛋粗重的喘息声。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正好落在那簇鲜红的参籽上,将参籽照的红艳艳的。
放山人刘小根脸上流淌着汗珠,专心的抬着参,没能关注到这一美景。
……
日头偏西时,一株完整的山参终于呈现在三人面前。
参体粗壮,须根繁茂,芦头上的“珍珠疙瘩”密密麻麻。
刘小根用颤抖的手捧起这株人参,凑在鼻尖轻嗅,那股特有的清苦香气让他眼眶发热。
终于,又让他抬到一株人参了。
刘小根捧着人参,喃喃自语道:“这人参少说也有几十年了…”
张物石早就将人参和树皮弄了回来。
刘小根先将参籽摘下,把皮搓掉,将它们洒在不同的地方种上。
接下来开始处理人参。
他将人参放在苔藓上,将参须摆弄直溜,将人参放在苔藓一头,像卷饼一样将人参卷进苔藓中。
这样,可以尽可能的保证人参的新鲜。
再用松树皮将苔藓包起来捆好,这就是一个参包子。
再将参包子用红绳捆上,放其进背篓最底层,算大功告成。
三人休息了一会儿,背着背篓继续寻找人参。
这会儿谁也没喊累,有了这根人参的加持,几人感觉浑身是劲。
按理来说,只要出人参了,附近肯定会再出人参的。
毕竟人参会长籽,有鸟兽吃了参籽,屙出来掉地上很可能再长出人参。
下午,三人又寻到一枚二品叶。
晚上,张物石独自一人去寻找柴火。
回来的时候,就见刘小根和铁蛋在篝火旁窃窃私语。
见张物石回来,俩人停止了谈话。
张物石抱着柴火,眉头一挑。
他没再管他俩,只感叹一句:财帛动人心啊!
晚上三人照常吃饭睡觉。
第二天上午,几人重新规划路线,继续寻参。
中午没有休息,简单的吃了两口干粮,刘小根又继续指挥几人开始寻参。
今天运气不好,一点收获也没有。
抬完参的第三天,又是一整天没收获。
刘小根嘴里嘀咕着:“这趟运气用完了,该知足了。”
今天一整天,刘小根派了好多活儿给张物石。
晚上吃完饭。
张物石故意打了个哈欠,对兄弟俩说道:“不行了,今天有点累,我要早点睡觉。”
说完,他往窝棚里一钻,拉过毯子就开始睡觉,窝棚外的哥俩就着燃烧的篝火红光对视一眼。
刘小根拿着一根柴火开始扒拉火堆。
东北这里天亮的早。
后半夜,哥俩悉悉索索收拾东西。
等天微微亮,俩人就背着东西悄摸的离开了。
张物石见他们离开窝棚,坐起身扒拉开窝棚的树枝,默默注视着俩人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