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给林飞盛饭时发现了这颗丹药,觉得他一定能察觉,于是把它粘在了碗底。
它像一颗宝石,又像是碗底的装饰花纹——毕竟黄蓉的碗底也有同样的纹路。
林飞心想,这些天她们都是单独捉弄自己,总不至于连她们自己也坑。
因此对那颗看似装饰的丹药放松了警惕。
结果一入口,丹药随着粥滑进喉咙。
它不大不小,刚好让林飞呛住。
“你们这是‘欲练此功,必先自宫’是吧?”
听到林飞的调侃,黄蓉反而眼睛一亮。
“没错,师尊!”
“我觉得还真得这样,才能瞒过您!”
林飞本想提醒她们“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法子不妥,但看到黄蓉眼里的兴奋,心里反倒乐了。
这下九洲道场可热闹了。
不仅能看这群徒弟怎么捉弄自己,更想瞧瞧她们还能想出什么新花样。
这么一想,倒觉得挺有意思。
此刻的林飞正悠然自得。
而白起却忙得不可开交。
他不仅要应对秦国众臣的嘘寒问暖。
还得应付各方前来打探消息的访客。
这些人七嘴八舌地追问:
尊师现在还收徒吗?
白将军,您看我资质如何?
九洲道场究竟在何处?
该备什么厚礼才能入尊师法眼?
若提您名号,能否得尊师青睐?
这些连珠炮似的问题令白起不胜其烦。
最终他在府门张贴告示。
更获嬴政首肯。
将同样的告示贴遍秦国边境。
乍看之下。
倒像是白府出了什么大事。
告示上书:
致天下寻访九洲道场之士:
欲访道场者,但随本心而行。
道场无固定之所。
自在求道者心中。
若有缘,自会相见。
若无缘,纵遇亦如镜花水月。
文末特别注明:
即便找到秦国白起府上。
身为道场 ** 。
能告知诸位的。
亦与此告示所言无异。
此告确系白起亲笔。
最后还附了幅自画像。
往来行人见状莞尔。
没想到这位威震天下的将军。
竟有如此风趣一面。
自那件事后,来寻白起的人确实少了些。
赵高却隐约察觉,白起似乎有所保留。
白起对赵高也并无好感。
虽说身为丞相,深谋远虑本是好事。
但相较之下,白起更欣赏李斯。
至少李斯明面上是向着嬴政的。
赵高则不然。
在白起眼中,尽管赵高与李斯同为嬴政效力,
二人皆勤勉尽责,看似对大秦忠心耿耿。
可白起总觉得,赵高对嬴政、对大秦的忠诚并非表面那般纯粹。
赵高则对白起的身份心存忌惮。
如今嬴政视白起如珍宝。
白起一言,足以左右众人命运。
故而白起的喜恶,
对赵高而言至关重要。
以赵高的精明,自然看得出白起对自己的态度。
白起越是疏远,
他越是谨小慎微。
丝毫不敢显露异心。
然而赵高越是低调,
反倒令白起愈发生疑。
不过白起也清楚,
嬴政用人,只看才干与忠心。
眼下无论李斯还是赵高,
都展现出极高的忠诚。
只要赵高不损害大秦利益,
白起也不会妄加评议。
他终究是个武将,
不愿过多涉足朝堂纷争。
涉足愈深,
只会招致秦王猜忌。
至少秦昭王时期便是如此。
他必须慎之又慎。
不知赵高大人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赵高拱手行礼,恭敬地问道:听闻唯有缘者方能进入九洲道场。在下斗胆请教,令师此前都收过哪些 ** ?
任盈盈、杨右、小龙女、虚竹,还有林平之等人的名号,在下都略有耳闻。他顿了顿,继续追问:不知要满足何等条件,才能获得这份机缘?
话至此处,赵高忽然话锋一转:或者说,在白将军看来,这些人都有什么共同之处?
白起虽与赵高素有嫌隙,但面上仍保持着礼节。他深知赵高虽为人阴险,却颇有治国之才,只要不触及底线,倒也无需撕破脸皮。
既然赵相问起,白起沉吟道,这些人都称得上侠义之士。无论入门前后,皆未行卑鄙之事。在下所知有限,只能言尽于此。
事实上,白起对同门的了解并不深。当初在九洲道场时,众人围绕在林飞座下,相处融洽却也难窥全貌。自他离开师门后,偶有听闻同门消息,也都无甚特别之处。
复仇者继续复仇,行动者依旧行动。
众人皆怀古道热肠,从不倚仗自身修为加害他人。
这便是白起给出的唯一评语。
真侠士,真义气。
赵高抬眼望向白起。
见对方确实不愿多言,便也不再追问。
但他自有情报来源。
自白起事件后,天下寻找九洲道场者众多。
如今正好可从这些人身上打探消息。
若能真正进入九洲道场......
自己是否也能获得同等力量?
届时何须再屈居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