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导演圈生态(1 / 1)

其实陈诚今天是真把憋了许久的火全撒了出来,骂得酣畅淋漓——上次被那帮人用歪理气到胸闷,他就憋着股劲,等着当面戳穿他们的虚伪。这群人早该被痛骂一顿,明明拿着“艺术创作”当遮羞布,一天到晚不办实事,心思全花在靠卖惨博眼球、舔国外评委拿奖上,思想歪得都快拐进沟里爬不出来了。

所以陈诚才敢在影剧同局和电影局领导眼皮子底下,把他们的老底掀得干干净净,半分情面都不留:“以后谁再想拍片子,先把三件事掰扯清楚——第一,钱从哪来?是自己掏的、国内企业投的,还是国外哪个基金会塞的?得一五一十说透;第二,拍这部片的初心是什么?是想记录真实生活、传递正向力量,还是就憋着坏想放大国家的痛处,给外人递刀子?第三,片子拍出来有什么意义?能让老百姓看到希望,还是能让国家的形象更正面?别跟我扯什么‘记录苦难’,苦难不用你们这些人来记,经历过的老百姓比谁都清楚,你们记的那叫‘贩卖苦难’!”

说白了,就是有些人见不得国家好。国内一有什么好发展、好成就,他们就跟被踩了尾巴的猫似的跳出来,阴阳怪气地泼冷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说白了就是个噱头”——典型的自己人坑自己人,骨子里的自卑和崇洋媚外,都快溢出来了。

就像陈诚拍的那三部片子,在国外拿下不少票房,实打实让许多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的另一面,结果偏偏踩中了某些人的痛处,国内一群歪瓜裂枣便跳出来想打压他。凭他们?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论作品质量,他们拍的那些苦大仇深的片子,除了能骗骗国外评委,国内观众根本不买账;论口碑,陈诚至少敢拍中国人的奋斗与光明,他们却只敢躲在阴暗角落里扒着伤疤放大;论背后的底气,他们靠国外基金会赏饭吃,陈诚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和国内老百姓的认可,从哪方面看,他们都没资格跟他叫板。

再说电影圈这摊子事,眼下最难做的其实是韩三平。国内不少电影公司老总根本不理解他,背后嚼舌根说“韩总一年引进那么多外国片,是不是胳膊肘往外拐,不想让国产电影活了”。可他们压根不知道,自从加入wto后,按国际规矩,国内根本没法像以前那样小步慢走地引进外国片——是韩三平硬顶着各方压力,一次次去谈判、去协调,才把当年的引进数量压到了十多部。要知道,真按正常流程走,那年得引进30部外国片,还全是人家各个国家的顶级大片——不是票房冠军就是亚军,在本土都火得一塌糊涂。

想想看,30部顶级外国大片涌进国内院线,那些还在成长中的国产电影,能有多少生存空间?更可怕的不是票房被抢,是意识形态的渗透,好多人都被西方那套价值观洗脑了,国外说某部片“深刻”“伟大”,国内就一窝蜂地去追捧,哪怕根本看不懂,也得装出“很有格调”的样子;国外说某部片“反映了中国的真实”,哪怕那片子里全是刻意放大的贫穷和落后,他们也会奉为“神作”。这说明,国内的意识形态已经偏得太厉害,都快被西方牵着鼻子走了。

就拿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来说,真有那么好看吗?陈诚到现在都想不通。不就是一船老外开着船撞了冰川,船沉了,里面有对情侣演了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戏?本质上就是部灾难加爱情的商业片,愣被吹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巅峰。可那时候国内观众跟疯了一样,150块钱一张门票,在1998年,那可是一笔巨款!陈诚还记得,自己当时读初二还是初三,根本舍不得花这钱,最后是同学他爸在电影院上班,偷偷把他们从后门带进去看的。

他坐在电影院里看完整部片,全程都是懵的:这片子也就那样啊,画面确实还行,但剧情没什么新意,怎么就成“神作”了?可就是这么一部片子,在1998年国内经济还不算发达、老百姓收入普遍不高的时候,居然硬生生拿了3.6亿票房,这是什么概念?好多地方的房价也就一两千块钱一平米,3.6亿能买多少套房子?反观陈诚自己拍的那几部片子,《爱情至上》在国内才2.5亿票房,《疾速追杀》稍微好点,2.8亿左右,《超体》才1.7亿。不是他拍的片子不好看,是国内太多人打心底里就觉得“国产的就是不如进口的”,哪怕国产片拍得再用心,他们也会下意识地踩一脚。

这也不能全怪老百姓,确实有些国内商家太让人寒心。为了赚钱,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压缩成本,把国内产品的口碑一点点搞烂了,搞得自己人都不信自己人。你们猜国内人最爱买什么?是“出口转内销”的东西。是不是觉得特别奇怪,又特别讽刺?

姜文在旁边听着,忍不住插了句嘴:“你说的这一点,我太有感触了。我老婆就总爱买出口转内销的东西,尤其是食品。她跟我说,出口的东西检测标准特别严,国外对食品安全卡得死紧,能出口的都是过了好几道关的;转内销之后,国内还要再检测一道,等于过了两道审核,相对来说安全多了。”

他这么一说,陈诚更有共鸣了:“可不是嘛!就说奶粉,现在国内有钱人家的孩子,谁喝国产奶粉?全是买进口的,要么就是找代购买国外的小众品牌。国产奶粉反倒成了‘穷人专属’,好多有钱人家看都不看一眼。这里面的门道,很多人都门清,就是没人敢捅破,怕得罪人,怕惹麻烦。”

这说到底,还是国内的监管机制有漏洞、不完善。有人说“现在当务之急是让老百姓先吃饱饭,等经济再发展发展,再回头治理这些问题也不迟”。可陈诚总觉得,有些问题不能等,等真到“吃饱饭”那天,可能就晚了,有些行业已经烂到骨子里,有些人心已经凉透了,到时候再想挽回,就太难了。

所以他才铁了心要搞繁星购物广场,说实话,他真不是为了赚钱。真想赚钱,他有的是门路:拍电影、搞投资、做地产,哪样不比开超市轻松?赚的钱还比这多得多,犯不着天天盯着进货、检测、培训这些劳心劳肺的事。他真正想做的,是在繁星购物广场里开一家“精品超市”,而且这家超市有个铁规矩——不认国家任何检测证书。

这话一出口,在场的人都愣住了。陈诚接着解释:“商家要是想把东西送进我的超市,我可以给他们定高价,保证他们有充足的利润空间,不用为了赚钱去偷工减料。但有一条死规矩:所有东西,不管你拿着多少个国家部门发的‘合格证书’,到了我这都不算数——必须过我们超市自己的检测实验室这一关。我们的检测人员说合格,那才算合格;只要有一项不达标,哪怕你后台再硬,也绝对不上架。”

“只要是合格的好产品,我们不仅给高价,还会帮着宣传推广,就是要让那些有良心、踏踏实实做精品的企业能活下去、能赚到钱。”

姜文一听就急了,拍着桌子说:“那你赶紧开啊!我听说北京那家繁星超市都快建好了?”陈诚笑着点头:“北上广深四家店,今年年底就能同步开张。现在最忙的是培训——我妈都给我打电话抱怨,说老家那边培训的人都呆着不好意思了,催我赶紧开店。”

他们现在重点培训的就是实验室检测人员——每个超市都要配一个庞大的检测部门,从食品的农残、添加剂,到日用品的成分安全,都要自己检测,一点都不能马虎。而且食品这块,他们定了更严的规矩:比如保质期三天的面包、熟食,第二天晚上要是还没卖出去,就直接销毁,绝不留到第三天早上;就算是保质期七天的牛奶,过了四天没卖完,也一律下架销毁。

姜武在旁边咋舌,一脸不敢相信:“真舍得扔啊?那得亏多少钱?”陈诚摊了摊手:“规矩就是规矩,既然定了,就必须遵守。要是有人敢偷偷把快过期的东西换个标签接着卖,或者舍不得扔留着自己吃,直接卷铺盖走人——我们这超市,不养不守规矩的人。而且卖不出去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跟商家没关系:人家按要求送了100件过来,我们自己没卖完,亏了也是我们的损失,不能找商家退货,更不能压人家的钱。”

众人都劝他,说这么搞下去,超市肯定亏得底朝天——表面上看着是连锁超市,光鲜亮丽,实际上这么严的检测、这么狠的销毁规则,根本赚不到钱。陈诚早就想清楚了:“我已经做好了连续亏五年的准备。就算亏十年,只要能把这件事做成,也值了。”

不赚钱也要做,因为这是守住老百姓的最后一道底线。他开这家超市,就两个实实在在的目的:

第一,让老百姓能吃到、用到放心的东西。不用再担心买的奶粉里有添加剂,不用再害怕吃的蔬菜农残超标,不用再为了买个安全的面包,特意去抢“出口转内销”的,在他的超市里,每一样东西都能放心买、放心用。

第二,守住国内有良心企业的盈利点。现在好多踏踏实实做产品的企业,因为不搞偷工减料,成本比那些黑心商家高,卖的价格也稍微贵一点,就没人买,最后要么被迫跟着降低标准,要么就被国外企业收购。要是大家都不帮一把,不出五年,国内好多老品牌、好企业都会被这股歪风邪气搞垮,到时候超市里看到的东西,表面上是“国产”,背后的资本全是国外的,那时候再想把主动权拿回来,就难了。

陈诚总觉得,做生意不能只盯着钱,得有点责任和担当。现在没人愿意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那他就来做——就算亏再多钱,只要能让老百姓放心,能让好企业活下去,就不算白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