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相声演员(2 / 2)

陈诚想了想,横竖也是图个乐子,便走上台:“行,那我就陪两位老师对两句,但我可不是专业相声演员,接不上的地方您二位可得兜着!”

郭德纲见状顺势接过话茬,对着陈诚拱手:“那咱就简单来段‘报菜名’的片段?您给起个头?”

陈诚笑着摆手:“郭老师这是考我啊,我这水平可不敢跟您比,要不咱换个接地气的,聊聊吃饭?”

于谦在旁搭腔:“吃饭好,陈导平时拍戏忙,肯定没少琢磨吃的。”

陈诚接道:“嗨,别提了,前阵子在上海天天吃馆子,回来反倒想念胡同里的炸酱面了。”

郭德纲立刻接话:“那您算来着了,老北京的吃食就得是胡同里的才地道。”

“可不是嘛,”陈诚笑答,“大饭店的菜再精致,也比不上胡同口那一碗面香。”

于谦插了句:“要我说啊,您这口味越来越像老北京了!”

台下顿时笑成一片,陈诚也跟着笑:“入乡随俗嘛,来了北京,就得学着享受北京的生活。”

郭德纲趁机抖了个包袱:“那您要是再待几年,是不是还得拎个鸟笼子上街溜达啊?”

于谦立马接茬:“那可不,到时候咱仨一块儿,您拎鸟笼,我捧蛐蛐,郭老师拿把扇子——整个一胡同老炮儿组合!”

陈诚笑着补了一句:“那咱们这组合叫什么?‘潘家园三闲’?”

这话一出,台下笑声更响,三人你一言我一语,配合默契,短短几分钟的互动把场子炒得火热。

下台后,郭德纲和于谦都颇为惊讶:“没想到您还懂相声的门道,这反应速度绝了!”

“没有没有,我自从到北京上学后,最喜欢的就是相声这门艺术。没事的时候,我就爱在北京城里到处逛,听听相声喝喝茶,听得多了,耳濡目染。加上我自己也喜欢编剧,可能反应就比别人快一点,您二位说什么,我也能接得住,这算是平时积累的一点优势吧。”陈诚谦虚地说。

“这哪是我们给您机会啊?今天是我们得感谢您来捧场,也谢谢您没让我们的包袱掉地上,还上台接得这么准!”郭德纲真诚地说。

于谦也在旁边附和:“是啊,陈导,今天真是感谢您给面子,不然我这话可真没法往下接了!”

“别别别,两位老师太客气了。您二位是相声界的知名演员,我很欣赏你们的表演,也经常听你们的段子。你们叫我上台,我也挺乐意参与,挺好玩的。”陈诚忙说。

三人相谈甚欢,随后一起到附近的饭店吃饭。于谦和郭德纲执意要请客,陈诚推辞不过,便接受了邀请。席间,听他们聊起相声界的一些事,陈诚不禁感叹,每个圈子都差不多——有资历有人脉的,旁人确实难以撼动。

“要是跟他们较真,别人说我们不尊重前辈;可要是忍气吞声,他们反而得寸进尺。”郭德纲苦笑道。

“都差不多,”陈诚接话,“演艺圈不也一样?前阵子我那三部电影在全球斩获高票房,国外还没反应过来,可能觉得我以后拍不出更好的作品,也没把我当威胁,才让电影顺利全球上映——也可能是考虑到我们刚加入wto,他们还没把我这点成绩放在眼里。”

他顿了顿,继续说:“反倒是自己人先说起来了,说我只会拍商业片,没有艺术价值,都是快餐文化。说这些话的人,无非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你们也一样,不必太在意。你看我,基本不回应。即便被问到,我也只说:有本事就别光批判,去拍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艺术片试试?所以我们不必在意这些杂音,把自己做好、做精,成功自然会来。”

郭德纲深有同感。他一直认为就该这样坚持,而且看得出陈诚是能做大事的人——他能忍,经得起敲打,在成功之前不轻易发声,因为他明白那时说了也没用,没人会听。

三人边吃边聊,结下了一段友谊。互相留下联系方式,约定日后有机会再聚。聊得尽兴后,陈诚便起身告辞,慢悠悠地踱步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