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舆论风波(1 / 1)

陈诚执导的两部电影《超体》与《爱情至上》在全球范围内接连取得票房佳绩,不仅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财富,更将中国商业类型片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国际高度。然而,就在这高歌猛进之时,业内的某些角落也响起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一日,陈诚在翻阅公司舆情监测报告时,发现了几篇转载自某小众艺术影评刊物的文章。文章作者是国内某位以拍摄晦涩现实主义题材着称的“第六代导演”,他在文中尖锐地批评陈诚的作品是“毫无艺术性的工业快消品”,并称这位北电新生代导演是“被资本裹挟的年轻人”,“只懂得堆砌暴力动作场面,其电影内核苍白无力,是对电影艺术的亵渎”。

助理小林站在一旁,有些忐忑地观察着陈诚的反应。出乎她的意料,陈诚只是随意扫了几眼,便将报告轻轻丢在桌上,嘴角甚至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陈导,这些对我们不利的言论,我们需要准备一份回应声明吗?”小林谨慎地问道。

“回应?回应什么?”陈诚端起茶杯,轻啜一口,语气平淡中带着几分不屑,“这些人啊,眼睛整天就盯着国外那几个电影节的红毯,镜头则永远对着国内最阴暗的角落。仿佛不拍点苦难、不揭露点‘伤疤’,就不够‘艺术’,不够‘深刻’。真正能够展现时代精神、激发观众共鸣的好题材、好故事,他们反而视而不见,或者根本无力驾驭。你说,这算什么导演?”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车水马龙的北京城,继续说道:“电影的形态本就应该是多元的。有人喜欢阳春白雪,就有人喜欢下里巴人。我拍我的商业片,赚我的票房,观众用脚投票,市场给我回报。他们追求他们的艺术奖项,各有各的活法,何必非要踩别人一脚来彰显自己的清高?随他们去吧,不必理会。”

这番私下里的吐槽,清晰地表明了陈诚的态度。他深知,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自己,已然成为某些演艺圈人士的靶子。但这种论战毫无意义,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他将这些议论彻底抛诸脑后,继续全身心投入到庞大而繁忙的产业布局中。

公司的业务量随着成功而激增,陈诚和陈国富几乎进入了连轴转的状态。电视剧部门的项目通告排得密不透风,已经进入后期制作的《仙剑奇侠传》需要跟进,即将启动的《浪漫满屋》选角、筹备工作也千头万绪,都需要陈国富这位核心制片人亲自把关。

陈诚看着日程表上密密麻麻的安排,对陈国富苦笑道:“国富,再坚持一下。等明年,我们一定把各条业务线的副手团队配齐,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梯队。今年,就只能辛苦我们俩,多亲力亲为了。”

陈国富倒是干劲十足:“陈导,忙是好事!这说明我们的事业在飞速发展。放心吧,我撑得住。”

不仅影视业务如此,陈诚其他领域的投资也同样进入了高速扩张期。他旗下“繁星商业地产”开发的“繁星购物广场”项目,自成立两三个月以来,他竟抽不出一点时间亲自去视察,所有日常运营和决策都全权委托给了职业经理人余冠森,他自己只能通过小e定期的财务和业务汇报来掌握情况。

根据小e的最新报告,“繁星地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全国一线城市跑马圈地:北京同时启动了五个地块的开发,包括一个定位高端的城市商业中心和四个规模可观、覆盖区域的购物广场;上海方面,在浦东拿下了一块面积不小的核心地块,计划建设成为辐射整个浦东新区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同时还在全市其他区域布局了四个商业广场项目;广州、深圳的拓展计划也已提上日程,基本参照京沪两地的配置模式。

陈诚感觉自己像一只被不断抽打的陀螺,在各个城市、各个项目之间疲于奔命。他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匆匆赶往各个工地,查看工程进度,听取现场汇报。他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企业扩张初期,管理团队和人才梯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必然阵痛。相比之下,由他表哥贺云宇管理的“魅影数字影视基地”,就因为前期搭建了非常完善的管理团队,各位副总各司其职,使得整个基地运转井井有条,根本不需要他过多操心。这正反两个案例,让他更加坚定了尽快完善集团各板块管理架构的决心。

这天下午,他终于在一连串会议间隙挤出半小时,拨通了余冠森的电话。

“余总,最近辛苦了,项目推进还顺利吗?”陈诚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依旧保持着礼貌和关切。

电话那头传来余冠森沉稳的声音:“陈董放心,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北京的几个项目,我们已经和‘中建’旗下的一局、三局签订了总包合同,他们实力雄厚,施工队伍已经进场,前期平整和地基工作已经展开。上海、广州、深圳的拿地和前期规划也都很顺利。”

“中建承建是好事,他们的工程质量和企业信誉在业内还是有口皆碑的。”陈诚肯定道,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但是,余总,我们必须清醒,再好的承建方也需要甲方的严格监督。合同里我们已经明确了最高的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这是我们不可动摇的底线。任何时候,任何环节,只要发现不达标,我们都有权拒付工程款,这一点绝不能含糊,不管对方来头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