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 第104章 隆重的传统庆祝活动

第104章 隆重的传统庆祝活动(2 / 2)

最后,龙灯在万众欢呼声中回归祠堂前,圆满完成整个表演。

活动结束后,陈诚与几个年轻人坐在祠堂前的石阶上小憩。

“诚诚哥,你在外见多识广,你说咱们这些传统会不会慢慢失传啊?”一位堂弟不禁发问。

陈诚沉思片刻,郑重说道:“传统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像今日的活动,不仅是祈福,更是凝聚全村的重要方式。只要我们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传统就不会消失。”

他仰望着满天繁星,继续说道:“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村的这些优良传统和智慧,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比如村集体经济的运作模式,就很有借鉴意义。”

夜深了,村民们陆续散去。陈诚却独自留在祠堂里,借着摇曳的烛光仔细端详这座古建筑。

在祠堂一角,他发现了那块记载村史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镌刻着历代先人的事迹和村规民约。

“你看这里,”不知何时,守祠老人悄然出现在他身后,“记载的是1959年到1962年的事。那时外面闹饥荒,但我们村靠着存粮和平整的土地,没有一人挨饿。”

老人指着石碑上一行字:“'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啊。”

陈诚若有所思。他想起白天村支书带他看的宗祠地窖。那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至今仍存放着应急粮食。

“我们村有个规矩,”老人继续说道,“无论年景多好,都要存足三年粮食。这个传统从明朝就开始了。”

回到家中,陈诚辗转难眠。这一天的经历让他对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传统活动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存智慧。

次日,陈诚特意找村支书促膝长谈。

“支书,我觉得我们村的传统和集体经营模式,完全可以打造成特色品牌。”陈诚兴奋地说,“比如我们的有机农产品、传统榨油工艺,还有这些民俗活动,都是宝贵的资源。”

村支书频频点头:“你说得在理。现在很多城里人就稀罕这种原生态的东西。只是我们缺少推广的渠道和经验。”

“这个我可以帮忙。”陈诚胸有成竹地说,“在国内,阿里巴巴在这一块做得相当出色。我们可以与他们合作,在他们的平台上开设网店。如果能将网店发展成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将来不管村里的年轻人销售什么其他产品,也都多了一条出路。现阶段我们就专门销售本村特色产品。同时也可以开发乡村旅游,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接下来的几天,陈诚着手规划这个项目。他走访村中老人,记录各种传统技艺的细节;考察村集体产业,评估发展潜力;还特地请来摄影团队,拍摄记录村里的传统活动。

“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而是更好地传承和推广。”陈诚在村民大会上慷慨陈词,“让传统与现代接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我们的价值。”

这个提议得到村民们热烈响应。许多年轻人表示愿意留下来参与项目建设,而不是外出务工。

临行前,陈诚特意到祠堂敬献一炷香。在袅袅青烟中,他默默许下心愿:一定要让家乡的宝贵传统发扬光大。

回到市里的家中,陈诚找到弟弟陈贵。今年兄弟俩将一同返京。陈贵在政法大学已就读半年,开学时是父母送他去的,如今正好与兄长结伴同行。其实陈贵早已经济独立,本可自行返校,但他一直想亲眼看看哥哥在北京的事业。这半年来,懂事的陈贵知道兄长事务繁忙,从未前去打扰。如今既同行返京,他自然期待哥哥能带他参观一下在京的居所,否则连自己兄长在京的住处都不知晓,实在说不过去。

飞往北京的航班上,陈诚的脑海中依然回响着家乡的锣鼓声。他深知,这次回乡过年带给他的不仅是亲情的温暖,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那些积淀了数百年的乡村智慧,必将为他未来的事业注入新的灵感。

坐在一旁的陈贵看着兄长出神的样子,不禁觉得好笑。他发觉哥哥一有空就喜欢放空思绪,沉浸在思考中。顽皮心起,他故意用肩膀轻轻碰了碰陈诚:“哥,到北京了。”

陈诚一时没反应过来:“哦,到了?那我拿下东西……”

看着兄长起身取行李的举动,陈贵忍俊不禁:“快坐下,还在半空中呢,你就想下飞机?”

陈诚这才意识到被弟弟戏弄了,不好意思地坐回座位,轻轻给了陈贵一个爆栗:“好你个臭小子,没看见我在想正经事吗?还敢逗我!”

兄弟俩相视而笑,机舱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陈诚望着窗外绵延的云海,心中对即将开始的新一年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