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在美国的日程,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当比弗利山庄那栋现代别墅的过户文件还带着打印机余温,油墨的气息尚未完全散去时,另一项耗资更为巨大、流程更为复杂的“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将那份价值千万美元的顶级硬件设备清单,从冰冷的纸面变为沉甸甸的现实,并跨越浩瀚的太平洋,安全运抵国内。
维特的渠道和效率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毫无滞涩。几乎是在陈诚最终确认采购清单的48小时内,第一批设备的采购合同就已经整齐地摆在了他的面前。签字,付款,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资金通过层层复杂的离岸公司通道,如同奔涌的血液,带着强劲的动力,注入到这场庞大的采购行动中。小e之前那句“钱绝对多的多”的保证,此刻化作了真金白银的洪流,数额庞大到足以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却让陈诚在签署那些印着天文数字的支票时,手指都没有丝毫颤抖——他清楚,这些投入,是未来撬动行业的基石。
仓库看货、性能测试、价格谈判……一系列繁琐却关键的流程,在维特组建的专业团队操作下高效推进,没有一丝拖沓。很快,位于洛杉矶长滩港附近的一个大型保税仓库,开始被各种大小不一、包装严密的板条箱和防震航空箱逐渐填满。箱子表面印着的 SGI、Discreet Logioton 等令人目眩的logo,在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里面装着的,是未来构建视觉奇梦的核心基石,是他雄心壮志的物质载体。
陈诚亲自去了几次仓库,每一次都能感受到场地的变化。看着空旷的仓库逐渐被这些“未来的力量”所占据,空气中弥漫着新电子设备特有的金属与塑料气息、木料的天然味道,以及防震泡沫的淡淡化学味,混杂成一种充满工业感的独特气味。工人们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戴着安全帽,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橙色的叉车,将一个个沉重的箱子按照类别和运输顺序码放整齐,动作精准而谨慎,仿佛在搬运稀世珍宝。现场还有从国内紧急调派过来的、由小e精心物色的两名资深硬件工程师,他们穿着灰色的工装,戴着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各种检测仪器,神情专注。他们的任务是负责设备的出厂检验、逐一核对型号参数,并全程监督打包过程,确保这些娇贵的“宝贝”能够经受住远洋运输中可能遇到的狂风、巨浪与颠簸。
“陈总,您看,这套渲染农场的每个节点,我们都逐台进行了通电测试,所有处理器核心和内存条都工作正常,没有任何报错。散热系统也做了连续四小时的极限压力测试,温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完全没问题。”其中一位姓王的工程师拿着厚厚的检测报告,快步走到陈诚面前汇报,脸上带着技术人员看到顶级装备时特有的兴奋与虔诚,眼神里闪烁着光芒。
“很好,”陈诚接过报告,快速翻了几页,然后点点头,伸出手拍了拍身边一个几乎有一人高的板条箱——里面装的是 F 后期特效系统的核心组件,价值数百万美元。“老王,这些设备都是我们未来事业的命脉,一点差错都不能出。打包的时候,防潮、防震措施一定要做到最高标准,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您放心,陈总!我们用的是最高标准的军工级缓冲包装材料,内部填充的都是根据设备外形定制的高密度抗震泡沫模具,外面还裹了三层防水塑料膜。保证它们在海上漂上两三个月,到了国内卸船的时候,也跟刚出厂一样完好无损。”王工程师拍着胸脯保证,语气坚定。
整个仓库此刻已经化身为一个精密运转的物流指挥中心。除了核心的硬件设备,陈诚还听从了两位工程师的建议,额外采购了大量的备用零件——从细小的螺丝、接口,到关键的显卡、电源,再到专用的维修工具以及一整箱一整箱的技术文档与操作手册,堆满了仓库的角落。他深知,在国内相关产业链尚不完善、维修技术相对滞后的初期,这些看似琐碎、不起眼的东西,在设备出现故障时,往往能起到救命的作用,避免因零件短缺而导致整个项目停滞。
与此同时,关于设备运输路线的选择,也经过了团队反复的讨论与权衡。为了避开某些国家过于敏感的直接技术设备出口审查,同时也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运输成本,大部分体积庞大、重量较重的设备,最终选择了海运。维特的团队负责搞定繁琐的出口许可证和复杂的海关文件,凭借其深厚的人脉与经验,确保这批货物能以“影视制作专用器材”的名义顺利离港,不会遇到不必要的阻碍。而一小部分最核心、最精密、对运输时间要求高的部件,比如F系统的核心处理器与SGI工作站的关键主板,则不惜成本,安排了最快的国际空运,以确保能以最快速度抵达国内,支持国内团队进行先期的机房搭建和系统测试,为后续工作争取时间。
看着仓库里堆积如山、几乎到顶的设备箱子,陈诚的脑海中仿佛已经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国内某个宽敞明亮、恒温恒湿的机房里,这些设备被逐一拆箱、组装、调试,最后被整齐地排列在机架上,接通电源后,指示灯亮起,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运行声,如同沉睡的巨兽缓缓苏醒。他知道,等这批设备运回去,从港口卸货、海关清关,到运输到机房、安装调试,再到组建团队、进行人员培训、搭建完整的工作流,绝对够他和国内的团队忙上好一阵子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搬运,更是在一片空白的土地上,搭建一个庞大的、精密的、符合国际标准的影视技术工业体系。
就在陈诚为硬件采购和运输事宜忙得脚不沾地,每天穿梭于仓库、供应商办公室与律师事务所之间时,《电锯惊魂》的宣传风暴,正如他之前预想的那样,在华纳兄弟的强力推动下,以一种势不可挡的姿态,如火如荼地席卷了整个北美市场。
MTV电影大奖颁奖礼的直播夜,成为了《电锯惊魂》宣传的关键引爆点。当颁奖环节告一段落,电视屏幕上突然切入一段风格阴冷、节奏诡异的预告片时,无数守在电视机前的年轻观众——他们正是恐怖片的核心受众——被瞬间吸引,原本松弛的神经骤然绷紧。预告片中,快速闪回的冰冷浴室场景、斑驳的墙壁上滴下的水珠、一闪而过的狰狞人偶比利(Billy the Puppet)那带着诡异笑容的影像、演员们脸上惊恐绝望的特写,以及那句低沉而充满压迫感的画外音“Live or die, ake your choice.”(生存还是死亡,做出你的选择),如同带着寒意的病毒,悄无声息地植入了观众的大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这支短短一分半钟的预告片,完美地执行了它的使命——它没有揭示任何核心谜底,没有暴露关键的反转剧情,却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和恐惧感,让每个人都忍不住想知道:那个昏暗的房间里发生了什么?那些人为何会陷入如此绝境?“做出选择”又意味着什么?当晚,“Saw Movie”(电锯惊魂电影)和“Make your choice”等相关词条,如同被按下了加速键,迅速冲上了北美几个主要社交平台——推特、MySpace的热搜榜,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与转发,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线上宣传攻势同步全面铺开。华纳兄弟在其官方网站、YouTube频道等平台,同步发布了更具细节的加长版预告片和一组高清电影海报。海报的主视觉设计极具冲击力:黑色的背景上,一个诡异的螺旋脸颊图案占据了中心位置,周围散落着冰冷的手术器械——剪刀、锯子、镊子,每一件都闪着寒光,传递出强烈的不安感与惊悚氛围。之前搭建的病毒营销网站也被彻底激活,网站首页是一片漆黑的背景,只有一个闪烁的红色按钮,点击后会跳转到一个加密页面,上面开始出现一些需要用户通过解谜、互动才能解锁的“秘密档案”,比如受害者背景资料的碎片化信息,或者是拼图杀人魔(Jigsaw)那经过变声器处理的、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片段:“我不是杀人犯,我只是一个测试者……”
温子仁也按照宣传计划,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娱乐版面上。权威的《好莱坞报道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文章以《来自东方的恐怖天才:温子仁与他的〈电锯惊魂〉》为题,将他描绘成一个对恐怖美学有着独到见解、充满才华和野心的亚洲新锐导演,详细讲述了他如何从澳大利亚的独立电影圈起步,最终得到东方资本的支持,在好莱坞开启创作之路。这篇报道巧妙地将他与好奇猫影业这家颇具神秘色彩的东方资本支持的公司捆绑在一起,不仅提升了温子仁的个人知名度,也让好奇猫影业进入了好莱坞主流视野,引发了不少圈内制片人与投资人的兴趣和讨论。
更让人振奋的是,在第一轮小范围媒体看片会后,专业影评人的早期评价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流出。虽然不乏一些对影片血腥程度和黑暗风格的质疑之声,但更多的声音是惊讶和赞誉,字里行间都透着对这部低成本恐怖片的意外与认可。
“A't It Cool News”这样评价:“《电锯惊魂》重新定义了‘心理恐怖’!其精妙的叙事结构和令人拍案叫绝的结局反转,足以让它载入恐怖片史册!这绝对是今年最不容错过的惊喜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