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临行前的准备(2 / 2)

“放心,北京管控得特别严,学校里更是安全,进出都要登记,体温异常根本进不来。”陈诚柔声安慰,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轻松些,“你去美国也要注意防护,虽然那边现在病例少,但人多的地方别去,照顾好自己。也跟阿姨说一声,让她别担心我,也请她把时间留出来——这部大女主戏的拍摄周期大概两个月,七月份放暑假就开机,到时候我亲自当导演,不会让你受委屈的。而且我的目标是冲大银幕,这部戏拍完,我想试着走全球上映的路子,让更多人看到你的演技。”他的声音里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那是来自未来记忆的底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绝对信任。

“好!说定了!”刘亦菲的声音清脆响亮,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我去美国一定好好练体能,等我回来,咱们就一起拍这部戏!到时候你可别嫌我笨啊!”

“不会,你那么聪明,肯定一学就会。”陈诚笑着说,“行了,不耽误你休息了,明天还要开工呢,有什么事随时给我打电话。”

“嗯!陈诚哥再见!”

挂断电话,陈诚握着手机,指尖还残留着听筒传来的温度,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远了。这段时间,非典的阴影虽然还没有完全笼罩北京,却已经悄悄改变了生活的许多细节:前几天去《情满四合院》剧组开会时,制片人特地在会上强调了防疫要求,所有外来人员进组都要测体温、登记身份信息,剧组人员每天都要提交健康报告;学校里,几个家在广东、广西的同学,被学校建议暂时留在当地观察,暂缓返校,辅导员还专门给他们打了电话,叮嘱他们注意安全,有困难及时联系学校。

这些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放在以前,都与他毫无关联。可如今,既然和刘亦菲成了彼此信任、互相托付的朋友,有些事他便再也没法置身事外。他隐约听过一些关于她家庭的传闻,知道她母亲刘小丽对她的演艺事业管得很严,也知道那个叫陈金飞的男人对她们母女的影响很大。之前他还曾半开玩笑地跟刘亦菲聊起对陈金飞的猜测,说那人对她的关心“超出了普通长辈的范畴”。

当时刘亦菲的反应特别激烈,隔着电话都能想象出她瞪着眼睛、撅着嘴的模样,还笑着“踹”了他一脚(当然是象征性的),语气又急又气:“去你的,净说些有的没的!陈叔叔就是我妈妈的好朋友,对我好也是因为看我可怜,你别瞎猜!”玩笑归玩笑,陈诚心里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确实复杂得难以说清,既有同龄人之间的默契,又有几分超越年龄的互相依赖与托付。

现在,刘亦菲和她母亲刘小丽既然知道了他的计划,还答应留出档期配合拍摄,这第一步总算稳稳地迈出去了。可陈诚心里其实藏着一份担忧——他怕刘亦菲的职业规划,会不自觉地走上前世的“弯路”。

他实在没法理解刘小丽的某些决策:明明女儿在国内电视剧领域已经闯出了名气,凭借《金粉世家》《天龙八部》圈了一大批粉丝,前景一片大好,却偏要在她十八岁生日那年,规划什么去日本唱歌出道的计划。日语不通,市场陌生,唱歌又不是她的强项,这不是明摆着走弯路吗?“真是想一出是一出……”他暗自摇头,眼神却渐渐坚定起来。

既然他现在有机会、有能力为她的未来铺路,那些可能走偏的选项,就必须被稳稳地引到更稳妥、更光明的轨道上。她想唱歌?没问题,他脑子里装着未来几十年的海量金曲,从流行到民谣,从抒情到摇滚,应有尽有,何必舍近求远跑去日本发展?在国内发行专辑,结合影视剧ost造势,效果肯定比去日本单打独斗好得多。

他对刘亦菲的演艺之路,早已勾勒出清晰的蓝图——先靠电视剧稳固人气,再用大女主电影冲击影坛,同时兼顾音乐事业,全方位发展。而这张蓝图,也和他自身的布局紧紧绑在一起——他需要一个有实力、有口碑、有国民度的艺人,作为自己影视公司的“招牌”,刘亦菲无疑是最佳人选。他原本计划着,等她从美国拍完戏回来,就启动几个关键项目——其中最要紧的一环,便是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特效公司,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为日后的影视制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毕竟未来的影视行业,视觉特效绝对是核心竞争力之一。

可就在陈诚沉浸在对国内事业的规划里——《情满四合院》的拍摄推进、刘亦菲的未来布局、特效公司的筹备蓝图——时,一通来自大洋彼岸的紧急电话,像一声毫无预兆的惊雷,骤然炸响在耳边,打破了他所有的节奏。

这天下午,阳光格外明媚,透过北电教学楼的玻璃窗,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浮动着细小的尘埃。陈诚刚结束一场与《情满四合院》剧组的协调会,会议开了整整两个小时,从场景布置的细节,到演员档期的调整,再到道具的采购清单,每一项都讨论得格外细致。他脑子里还盘旋着这些琐碎却关键的细节,慢悠悠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