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诚,没打扰你收拾东西吧?”刘家成的声音透着爽朗,“跟你说个事,《情满四合院》那个片场,南锣鼓巷95号院的最后修复,为了做得更地道,工期比预期多了几天。我们商量了下,想把开机仪式改到下周末,也就是正月二十四。这样既不耽误你和同学们返校上课,片场也能做到万无一失,你看行吗?”
陈诚一听,心里顿时松了口气,这安排太贴心了:“刘导,太合适了!谢谢您考虑得这么周到,学业和剧组都不耽误,一切都听您的,以戏的质量为重!”
挂了电话,他把开机时间调整的消息告诉了父母,又给罗晋发了条短信。虽然开机延后了,但返校的日子不变,他还是得按时走。
正月十六一早,天刚亮,父亲陈向生就把车开到了院坝里。没有太多的话,父亲帮他把行李搬上车,拍了拍他的肩膀:“到了北京照顾好自己,有事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贺兰英则拉着他的手,又往他包里塞了几袋煮好的茶叶蛋:“路上吃,别饿肚子,到了学校记得报平安。”
陈诚点点头,眼眶有点热。车子驶出村庄,穿过晨雾,奔向市里的长途汽车站。之后,他又转了省城的公交,最终在昌北机场和罗晋汇合。两人并肩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看着窗外熟悉的江西山水慢慢被云层覆盖,陈诚心里满是眷恋,却也揣着满满的动力——新的学期,新的项目,都在等着他。
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干燥寒冷的空气扑面而来,和家乡湿润的气息截然不同。打车回到北电,校门口已经有不少返校的同学,拖着行李箱,笑着打招呼。看着熟悉的教学楼、操场,陈诚知道,新的一年,校园生活和事业征程,要一起开始了。
开学第一周,一切都步入了正轨。早上的晨功、专业课的排练、剧本分析课的讨论……熟悉的节奏让他快速找回了学生的状态。同时,他也利用课余时间,和刘家成导演、王劲松老师保持着密切沟通:确认片场的最后修复进度、核对演员的档期、把角色试镜的机会一一通知给班上的同学。朱亚文、罗晋他们接到消息时,都兴奋得不行,摩拳擦掌地准备着。校园里,因为他的归来和《情满四合院》即将开机的消息,又泛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终于,到了农历正月二十四,星期六。春寒料峭,风里还带着点冬天的凉意,但阳光格外明媚,把南锣鼓巷的青石板路晒得暖洋洋的。95号院经过精心修复,已经完完全全变回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模样:灰色的砖墙、红色的木门、院子里的老槐树、窗台上的旧花盆……门上贴着红纸黑字的“开机大吉”,透着浓浓的喜庆。
陈诚一早便到了现场。作为编剧和投资人,他穿了一件深色的外套,低调却得体。导演刘家成、主演何冰、郝蕾已经到了,正和工作人员讨论着什么;班主任王劲松老师也来了,他要带着第一批进入剧组的表演系同学,进行现场教学实践。
吉时一到,院坝中央摆上了供桌,铺着红布,上面放着香炉、烛台,还有一只烤得金黄的乳猪和几盘水果。在刘家成导演的带领下,主创人员依次上前敬香。
“我代表《情满四合院》剧组,祝咱们这部戏开机大吉,拍摄顺利,收视长红!”刘家成举起香,声音洪亮,对着供桌深深三鞠躬。
随后,他走到摄像机前,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红布——这是“揭机”的仪式。他双手抓住红布,用力一掀,红色的布料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露出了乌黑的摄像机镜头。
“《情满四合院》,开机!”
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鞭炮也“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是电子鞭炮,符合规定),气氛瞬间达到了高潮。
陈诚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一切:复原如初的老院子,砖墙上还留着当年的标语;何冰老师穿着“傻柱”的衣服,正和郝蕾对戏,眼里满是戏;身边的同学们睁着求知的眼睛,紧紧跟着王劲松老师;工作人员们忙着调试设备,脸上带着期待……他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暖又胀。这个他从构思到筹备,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项目,终于在今天正式启动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是他影视梦想的第一块基石,也是他想回报母校、帮衬同窗的一个平台。
开机仪式结束后,第一场戏的准备工作立刻开始:灯光师架起灯光,场记拿着场记板站在一旁,演员们也进入了状态。王劲松老师则召集了同学们,站在角落低声讲解:“你们看,那边是导演组,负责把控整体节奏;那边是摄影组,跟焦、构图都有讲究……在剧组里,要多看、多听、少说话,把每一次观察都当成学习。”
陈诚看着同学们那专注又兴奋的眼神,忍不住笑了。这时,导演刘家成喊了一声:“各部门准备——A!”
随着这句话,《情满四合院》的拍摄正式开始,也拉开了陈诚校园生活与事业征程并行的崭新篇章。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会忙碌,会充实,会有挑战,但更多的,是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