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丽不停地用公筷给孩子们夹菜,尤其是坐在她附近的陈诚,碗里很快堆成了小山:“都多吃点,正在长身体呢,学校食堂油水少。特别是陈诚,在外面跑了那么久,肯定吃不好睡不好的,多补补。”
“谢谢阿姨,您太客气了。您这手艺太棒了,比五星级酒店还好吃。”陈诚连忙道谢,由衷地赞美。
刘亦菲坐在陈诚旁边,眨着大眼睛,好奇地问:“哥,你这次去美国,感觉他们那边拍电影,跟咱们在学校学的、在国内剧组见的,有什么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吗?”
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在场所有未来电影人们的兴趣,大家都放下筷子,看向陈诚。
陈诚咽下口中的食物,拿起纸巾擦了擦嘴,认真想了想,谨慎地组织着语言:“直观感受是,他们的工业体系确实更成熟、更标准化,流程分工极其细致,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负责的人,像一架精密的机器在运转,效率很高。不过,”他话锋一转,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更安全、更侧重于学习的领域,“我也只是接触到一些皮毛,更多是以观察和学习的身份去看。感觉他们对于不同类型片的叙事模式、观众心理把握以及全球市场的运作方式,确实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甚至可以说是‘流水线化’的体系,有很强的方法论支撑。”
朱亚文笑着接话,带着点调侃:“老陈,你现在是音乐、电影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步子迈得可真够大的,让我们这些还在琢磨小品作业的情何以堪啊。”
罗晋也笑着附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就是!以后咱们能不能上戏,有没有角色,可就指望陈大制片人、陈大导演到时候别忘了拉哥们一把啊!”
李丹妮则更关心生活细节,问道:“陈诚,你在美国那边饮食还习惯吗?时差倒了多久才适应过来?”
江一燕也笑着加入话题:“对啊,分享一下嘛,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人或者好玩的事?除了工作之外的。”
面对同学们七嘴八舌的问题和调侃,陈诚始终保持着微笑,避重就轻,主要分享了一些在文化差异、生活习惯上遇到的趣事和见闻,比如对中美校园氛围不同的感受,或者尝试某些当地特色食物闹出的笑话,绝口不提自己在商业上的具体布局、投资金额以及任何可能被视为“炫耀”的所谓“成绩”。他更多地是把话题引向同学们自身的生活,关心大家最近的学业进展、排练了什么新剧目、班上有什么新鲜事,使得餐桌上的气氛始终保持着同学间特有的轻松、真挚与亲密无间,欢声笑语不断。
刘晓丽看着这群朝气蓬勃、谈笑风生的年轻人,眼中满是慈爱和欣慰,不时也加入话题,询问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或者关心一下他们生活上有没有什么困难,宛如一位大家长。
这顿温馨而热闹的家宴持续了近两个小时。饭后,大家抢着帮忙收拾碗筷,擦桌子,动作麻利。收拾停当后,众人转移到宽敞的客厅,围着茶几坐下,一边吃着刘亦菲端上来的、他们自己带来的水果,一边继续天南海北地闲聊,从最近的电影谈到流行的音乐,再从表演技巧聊到未来的梦想,意犹未尽,直至窗外夜色深沉,挂钟指针逼近宿舍关门时间,大家才依依不舍地起身告辞。
刘晓丽和刘亦菲将大家一直送到别墅门口。
“阿姨,今天太谢谢您了,招待我们这么多人,辛苦了!饭菜真的特别特别好吃!”陈诚代表大家,再次真诚地道谢。
“谢谢阿姨!给您添麻烦了!”同学们也纷纷异口同声地表达感谢。
“别客气,别客气!你们能来,阿姨高兴还来不及呢!欢迎你们以后常来玩,想吃什么提前告诉阿姨。”刘晓丽笑着,连连挥手。
刘亦菲也乖巧地站在妈妈身边,向大家道别:“你们路上小心呀,到了宿舍在群里说一声。”
陈诚等人再次道别,转身三三两两地融入静谧的夜色之中。返回学校的出租车上,晚风透过车窗轻柔地吹拂在脸上,带着初秋的凉意,但车厢内依旧洋溢着热烈的气氛,大家还在兴致勃勃地回味着刚才聚会的有趣细节,讨论着美味的菜肴和轻松的谈话。友情的暖意充盈在每个人心间,驱散了秋夜的微寒,也为他们忙碌、充实而充满无限可能的青春岁月,添上了一笔温暖而明亮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