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 第48章 回国跟老师汇报情况

第48章 回国跟老师汇报情况(2 / 2)

接下来,师徒二人又聊了许久,内容从陈诚在美国的见闻感受,到全球影视行业的现状与差异,再细化到班上各位同学的近况、近期排练的剧目。王劲松老师问得很细,也针对陈诚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给出了许多中肯而务实的建议。这番谈话,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师生寒暄,充满了长辈对杰出后辈的殷切期望与实实在在的关怀,更像是一次重要的战略校准,为陈诚略显浮躁的心态注入了一剂清醒剂。

离开王劲松老师的办公室,陈诚又依次拜访了台词、形体、声乐等几位科任老师,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并简要汇报了自己在美国的情况,感谢老师们的培养。老师们都为他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也纷纷叮嘱他不要松懈专业学习。

最后,他深吸一口气,来到了导演系王红卫老师的办公室门前。相较于面对班主任,这次他的心态更为复杂,既有对这位以犀利直言着称的老师的敬畏,也带着一份更加明确的求教之心。他再次在脑中理清了思路:态度务必谦逊,焦点集中于专业短板和学习路径,绝不主动提及任何具体的、未经验证的所谓“成功项目”或商业构想。

“请进。”王红卫老师的声音平和。

陈诚推门走进,态度比之前更加恭谨:“王老师,您好,又来打扰您了。”

王红卫正伏案看书,抬头看到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点了点头,用笔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坐吧。礼物就免了,心领了。怎么,这次从美国回来,是想通了,还是又有新点子了?”他的目光似乎能穿透人心。

陈诚没有因对方的直接而慌乱,在对面坐下,身体挺直,姿态像一个真正渴望知识的学生:“王老师,上次听您一席话,回去后我反复思考,越想越觉得您说得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我现在的状态,确实是想法多、念头杂,可能被一些表面的东西迷惑了,但真正落实到影视创作,尤其是导演专业的核心技艺上,认知几乎空白,基础更是薄弱。就像您上次打的比方,蓝图画得再宏伟炫目,不会施工,看不懂施工图,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哦?能认识到这一点,看来这趟美国没白去,脑子清醒了点。”王红卫似乎对他的态度转变略有认可,语气稍缓。

“所以,王老师,我今天是真心实意来向您请教的,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陈诚抓住机会,更加诚恳地说,“我想暂时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就事论事。如果我未来有志于深入参与影视制作,甚至在某些时候,有机会亲自尝试执导一些项目——哪怕一开始只是很小的练习——以我目前表演专业出身的背景,您认为我最大的、最亟待弥补的短板具体会在哪里?我应该从哪些最基础、最紧要的方面开始系统性地补课和学习?”

王红卫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向后靠向椅背,双手交叉放在身前,沉吟了足足有十几秒,目光始终审视着陈诚,似乎在判断他这份求教之心的真伪。片刻后,他才缓缓开口,语调平稳却极具分量:

“你的短板,其实很明显,主要在三方面。第一,视听语言。你不是导演出身,缺乏系统的训练,对镜头、画面构图、光影运用、声音设计、剪辑节奏这些构成影视艺术的基本语汇,敏感度不够,组织能力欠缺。这需要经过大量、反复、带着明确目的的拉片训练和实践来培养,没有捷径。第二,现场调度能力。导演不是一个头衔,而是一份在现场千头万绪中保持清醒、做出决断的工作。如何指挥协调一个包括摄影、灯光、美术、录音、场务在内的庞大团队高效运转?如何与演员沟通——别以为你自己是演员就天然会指导演员,导演看表演和演员理解角色是两种视角;如何把控整个拍摄现场的节奏、氛围和进度?这些是实打实的经验,是纸上谈兵永远无法替代的。第三,叙事节奏的影像化能力。写剧本和拍片子是两回事。剧本是文字艺术,影视是时空艺术。如何把文字描述的情节、情绪、人物关系,有效地、甚至创造性地转换成具有视觉张力、能牵引观众情绪的影像节奏?这是导演最核心、也最见功力的能力之一。”

他顿了顿,给陈诚一点消化的时间,然后接着说,语气更加具体:“至于从哪里开始?路径很清晰,就是回归基础。第一,我们导演系本科生的拉片课、影片分析课,你有空就来旁听。记住,不是看热闹,不是欣赏故事,而是要带着问题去分析,每一个镜头为什么这么构?这个机位为什么这么摆?这场戏的光线为什么这么打?剪辑点为什么卡在这里?第二,多看看我们系学生作业的拍摄现场,从最基础的场记、剧务做起也行,就当个旁观者也行,目的是去切身感受、体会一个真实的拍摄现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压力来自哪里,问题通常出在什么地方。第三,自己动手。别好高骛远,就拿起最简单的DV摄像机,或者甚至就用你的手机,试着拍点三五分钟的短片,哪怕是静态画面的组合,找一个简单的情绪或概念来表达,找找操控影像、用画面讲故事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具体的问题,随时可以来问我。但前提是,你得先自己动手、动脑,带着你实践中的真问题来,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讨论。”

这番话如同拨云见日,为王红卫老师此前那句“不会施工”的评语填充了极其具体、可操作的步骤。陈诚只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之前那种因方向模糊而产生的焦虑感消散了大半。他立刻站起身,由衷地、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明白了,王老师!太感谢您了!您这是给我指了一条真正能走下去的明路,让我知道该往哪里使劲。以后我一定按照您说的去做,多来课堂旁听,多去现场观察,自己多动手练习。到时候肯定少不了要来叨扰您,还请您到时候不吝赐教!”

离开导演系教学楼时,陈诚感觉脚步比来时踏实、轻盈了许多。与两位风格迥异却同样睿智的老师的交谈,如同一次精准的导航校准,驱散了迷雾,让他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那条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跋涉的前进之路。这份收获,远比任何商业上的短暂成功更让他感到安心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