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四人去了常去的那家老地方餐馆,点了满满一桌子菜,花了二百多块钱。在这个人均月收入不过千元的年代,这已是非常奢侈的一餐。
饭后,揣着鼓鼓的钱包和躁动的心,几人漫步在周六夜晚熙攘的校园周边街上。荷包鼓了,底气足了,那悸动的心、颤抖的手,就总想消费点什么。于是,他们一头扎进了此时北京最知名的运动品牌店——不是耐克,就是阿迪达斯。
此时,一双正品耐克或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动辄六百元起步,配上一身衣服,轻轻松松超过一千元,绝对是普通学生眼中的奢侈品。
但今时不同往日,几位“新晋小土豪”也决定奢侈一把。就连原本对穿衣打扮不太上心的陈晨,也跟着买了两身运动服和两双球鞋——一双用于打篮球,一双用于跑步健身。
于是,回宿舍的路上,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风景:四人手里都提着印有醒目阿迪达斯标志的购物袋,在秋夜的校园里格外惹眼。路上碰到的几拨同学,无不投来羡慕的目光,纷纷打趣问道:“哟,哥几个这是哪里发财了?买这么贵的牌子!”
他们早已统一口径,纷纷摆出一副苦瓜脸:“发什么财啊,接下来几个月都得吃土了!”“完了,下半年生活费都搭进去了!”
同学们闻言,也都善意的哄笑,认为他们这是不过了,透支消费。谁也想不到,这几个家伙是真发了横财才来消费的。
一回到宿舍,关起门来,刚才的“哭穷”形象瞬间抛到九霄云外。几人迫不及待地试穿新衣新鞋,互相品评,宿舍里洋溢着快活的空气。
“可惜没相机,不然把咱们现在这傻样拍下来,等多年以后再看,绝对是黑历史!”陈诚笑着打趣。他心里清楚,等将来真有名气了,穿什么衣服都不能随便了,生怕被人蹭了流量——虽然,2002年还没有“流量”这个词。
平心而论,陈诚觉得阿迪达斯的鞋子在质量和舒适度上,确实比国内同期的运动品牌要出色不少。这并非国内厂商做不出好鞋,而是在品牌溢价和高端材料成本的压力下,很难在同等价位上与这些国际巨头竞争。耐克和阿迪达斯早已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中的“高端”位置。即便到了2025年,让消费者花上千元购买一双国产运动鞋,仍会被许多人视为“智商税”,但换成国际大牌,却觉得物有所值,穿出去更有“面子”和优越感。这种品牌认知的差距,是国内企业短期内难以逾越的鸿沟,非战之罪,实乃发展时间和市场策略使然。
第二天周日晨练,当宿舍四人清一色穿着崭新的阿迪达斯运动服和球鞋出现在操场时,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围观和起哄。
“我操!你们403宿舍集体中彩票了?全员阿迪,这么壕?”
几人早有准备,立刻开始“演戏”,纷纷把“锅”甩给陈晨:
“别提了!都怪班长!他老妈寄钱了,非拉着我们一起去买,说是要统一形象!”
“就是!这一下把我半年生活费都造进去了,昨晚被我老妈在电话里骂惨了!”
“我妈说我败家,我说就这一回,一年就奢侈这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