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桑塔纳,二十万一辆啊!”
“二王村的老百姓虽然收入不错,但买这种车还是够不着。”
“这车是松江那边公司送的。”
“算集团公用车辆。”
“伟哥统筹分配,我们部门分到了五辆。”
许正阳忍不住追问:“松江那边一共送了多少辆?”
管春秋随口答道:“二十辆呗。”
许正阳倒吸一口凉气:“四百万?”
管春秋不以为意:“人家占了多少好处啊,之前伟哥卖给他们一整套图纸,你知道卖了多少钱不?”
“三亿美金!外加要求他们必须把四分之一的产量放在东大松江生产。”
“送二十辆车,真不算多。”
许正阳听了反而松了口气:“二十辆已经不少了。”
管春秋却摇头:“伟哥自己都说,汉斯人做事抠门,这点车,真是看得起谁啊。”
“两百辆才算达标。”
许正阳顿时被这话顶得说不出话来,半晌才憋出一句:
“伟哥这手笔,真是不小。”
管春秋昂着头,一脸自豪:
“那是当然,不然能入松江那位的眼吗?”
“不是谁都能堂而皇之地把合影挂出来显摆的。”
“咱们伟哥,就是有这个本事!”
老管那股子得意劲儿全写在脸上,毫不掩饰。
许正阳和杨建华互看了一眼,心里明镜似的——这家伙刚才纯粹是在炫耀。
“二王村也就是从去年才开始起色,就算今年年中多发了些奖金,人均也不过三万,哪来的钱买桑塔纳?”
“关键是,桑塔纳这东西,光有钱还不行。”
因为车虽在松江组装,却不在这儿生产,产量本就稀少。
物以稀为贵,哪怕你口袋鼓鼓,没门路也拿不到配额。
说到底,拼的是背后有没有人。
“我们五个人配车,主要是为了工作方便。”
“平时也轮不到我们自己开,伟哥给艾姐特制的那辆,基本上是我们几个在用。”
杨建华忍不住捂住嘴:“特制?伟哥还能亲手造车?”
老管一听,立马又来了精神:
“那可不,伟哥做的豪车,搁国际上都排得上号。”
“那一整套设计图纸,卖出去三亿美金!”
“等你们以后跟着伟哥或者艾姐出任务就知道了。”
“要不哪天见着艾姐,坐她的车兜一圈,什么都明白了。”
许正阳点头应下:“确实得提前熟悉,艾姐的车况我们必须尽快掌握。”
这是职责所在。
老管接着说:“还记得车库里桑塔纳旁边那辆电动踏板车不?”
“其实那才是咱们二王村真正的标配。”
“外头根本买不到,是龙哥托了关系,专门从内部渠道优先配给我们员工的。”
杨建华点头附和:“我在帝都早听说这车了,一上市就被抢空,想买都买不着。”
管春秋挺起胸膛,像只抖开尾羽的孔雀:
“告诉你们个秘密,那电动踏板车本来是给咱们集团农技员下乡用的短途工具。”
“可农技员才几个人?用不了几辆。”
“后来干脆拉了个队伍,顺手建了个厂,没想到越做越大,现在都成知名企业了。”
许正阳和杨建华默默听着,没打断。
这些事钟小艾之前提过,但他们故意不说破,任由老管讲得眉飞色舞。
他们看得出来,老管对丰收集团的感情,不只是上班那么简单。
这种归属感,让人羡慕。
许正阳忽然想起什么:“管队,那别墅里那些家电,是不是也打算量产?”
杨建华连连点头:“我从没见过国内有这么先进的家用设备,要是真上市,我砸锅卖铁也得给家里置办一套。”
管春秋笑了笑:“以杨总的收入,哪用得着攒钱?一个月工资就够置办大半了。”
“龙哥是有心投产,但有点小阻碍。”
杨建华一愣:“阻碍?就凭墙上那张真人大小的合影,还有推不动的事?”
他几乎不敢信。
管春秋摆摆手:“倒不是关系不够。”
“吕州是农业大市,粮食安全压头,耕地红线卡得死,不适合搞大规模工业。”
“厂可以建,但不能落在吕州。”
“眼下省里几位领导正商量选址,等定下来,就能开工了。”
“到时候第一批产品,肯定优先分给我们二王村。”
说到这儿,他又扬起下巴:
“咱们可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要为东大农民蹚出一条致富路。”
“好东西,自然先紧着我们。”
杨建华听得目瞪口呆:
“这还是农村?”
城里不少家庭都没这么齐全的电器!
更别说整个村子清一色的小洋楼,哪家城镇能做到?
管春秋语气坚定:
“这才叫农业现代化!”
“我们就是新时代农村的样板!”
“谁说种地就不能过上好日子了?”
许正阳和杨建华听得心头一震,管春秋话语里的那份自豪与笃定,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
是啊,谁说种地的就注定穷一辈子?
东大这边的老百姓苦了千百年,也该轮到他们过上安稳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