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知人知面知心(1 / 2)

赵瑞龙也不在意,比起京州家里那种压抑的气氛,他更喜欢待在二王村,因为在家里得不到尊重,而村里的乡亲们对他的尊敬是发自内心的。

这让赵瑞龙感到特别踏实。

两人边走边聊,祁同伟说:“龙哥,这段时间别到处跑了,就安心待在二王村吧。”

赵瑞龙一愣:“出什么事了?”

祁同伟语气平静:“我听说,宁家那边彻底完了。”

“高老师要动手了。”

祁同伟的情报果然没错。冬天二月,汉大快放寒假时,吕州的高育良突然出手。宁府尹等人被公开审理。

一辆辆押送宁家及相关人员的车驶向刑场,被执行枪决。

整个吕州各地,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公审。

汉大电视台连番报道,警示民众不要轻信非法民间集资。

然而奇怪的是,宁家所在的根据地流水县,反倒没有出现公开审判的情况。

在公开审判前几天,赵立春曾给祁同伟打了个电话,为一件难决的事情征求意见。

祁同伟没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个故事:“东大那边有个老规矩,叫做‘严师出高徒’,也常说‘慈父多败儿’。”

“想让孩子懂事,就必须从严管教。”

“孩子长大了,要是学坏了,怎么办?”

“放任自流肯定不行。”

“得用皮带狠狠抽一顿,他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碰。”

“要是我儿子敢跟坏人混在一起,我非得打断他的腿。”

赵立春皱着眉头说:“可是他们的身份……”

祁同伟语气坚定:“该断不断,后患无穷。”

“为了让孩子走上正道,用点极端的手段,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原本推进缓慢的针对宁家的调查取证,突然加快了节奏。

没过几天,就传出了即将召开公审会的消息。

祁同伟、钟小艾、赵瑞龙,还有张卫东一起翻看新闻报道。

赵公子忍不住抱怨:“政府办事也太拖了,宁府尹早都交代清楚了,早就该开大会了,拖到现在。”

张卫东一边抽着高档烟,一边用意味深长的眼神看着他。

赵公子向来敏感,立刻察觉到不对劲:“卫东,有什么话你就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张卫东叹了口气:“赵书记家教太严了,龙哥,每次看你说话,我都觉得自己太不上进。”

赵公子一脸疑惑:“你这话什么意思?”

张卫东摇头感慨:“你的眼神,就像新生刚入学时那帮小师弟师妹的眼神,太单纯了。”

赵瑞龙猛然反应过来:“你说我太天真?!”

张卫东当然不会承认:“哪有,龙哥你是完全没有被官场染色,这么干净,太难得了。”

赵公子狐疑地望着他:“你是说,这里面有文章?”

张卫东转头问祁同伟:“同伟,你没跟龙哥透露过内情?”

祁同伟不以为意:“这事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咱们就安安心心在二王村搞咱们的产业,外面风风雨雨的,和咱们无关……能有这么个清净地儿,就挺好。”

赵公子忽然问:“同伟,你之前不让我乱走动,是因为这个?”

张卫东看不下去了:“高知府这一出,不过是个掩护。”

“我刚听说,赵书记动了真格的,查出不少人。”

“至于具体什么情况……你回去问赵大人吧,我不能多说。”

赵瑞龙难得认真起来,惊讶地问:“等等……你们不会是说,高知府这么大张旗鼓地搞这事,其实是在转移视线吧?”

张卫东翻了个白眼:“不然你以为呢?”

“不过这样也好,明年我就能回学校了……”

赵瑞龙心头一震,惊讶道:“京州那边出事了……”

祁同伟立刻打断他:“京州一切正常。”

“别瞎猜。”

赵公子顿时沉默下来。

他心里明白了,祁同伟之前含糊提过的事,果然发生了。

自己的父亲赵立春这次动了狠手,否则吕州的事情也不会闹得这么大张旗鼓。

说实话,吕州那件事本不该这么高调曝光。

归根结底,就是个民间违规集资,还是一把手亲自操办的,怎么看都该低调处理。

如今却高调曝光,唯恐人不知道,这显然不符合省里大员们的作风。

唯一的解释,就是高育良是在为某件更重要的事打掩护。

赵公子有点恼火:“你们这些人真是一个比一个心思多,什么事情就不能直说?”

张卫东摇摇头:“有些事可以讲,不能做;有些事能做,但不能讲。”

“这件事,就是这么个性质。”

“不过,总算雨过天晴了!”

“我终于可以回去专心写我的毕业论文了。”

祁同伟却摇头:“我要是你,我就不急着回去。”

“要是真想回去,等明年答辩的时候再回来也来得及。”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能避嫌就避嫌吧。”

张卫东心里一阵翻腾,仿佛吞了只死苍蝇,半天才憋出一句:“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