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 / 2)

“邹先生,坦白说,如果不是嘉和拥有院线资源,并且是 ** 、南洋地区最大的院线运营商,我根本不会考虑收购嘉和!”

他直截了当地分析了嘉和的业务状况。

“除了院线,嘉和还有什么?陈旧的影视基地?过时的特效公司?还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港片、港剧制作团队?”

“如果这些真有价值,尤其是港片、港剧的制作团队,为什么嘉和连续几年都没有 ** 制作并发行过一部电影?”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哑口无言……

嘉和的团队确实专业,但现实是他们的作品接连失败。显然,他们的制作风格已经落后于市场!

“至于院线,大地院线的股权确实有价值,但所谓‘ ** 、南洋第一大院线’,并不是因为影院数量多,而是因为当地市场太小!”

陆洪毫不留情地揭穿了事实,“嘉和在 ** 和南洋的影院总数,甚至比不上内地两个省份的规模,这就是现实!”

“收购看的是实际价值,而不是虚名!”

这一连串的分析让嘉和的高管们陷入沉默。

正因为陆洪说的全是事实,才让他们感到格外难受。

邹闻淮看了看陆洪,沉思片刻后,终于下定决心。

“陆总,一口价28亿港币,如果你同意,我们现在就签合同!”

28亿港币——比最初的报价高出3亿,但仍在合理范围内。

陆洪爽快地答应,起身向邹闻淮伸出手:“邹先生,合作愉快!”

对陆洪来说,只要价格不超过30亿,这笔交易就是划算的。毕竟,他从李凯那里赚了53亿港币,分给霍奇罡和霍奇杉各6亿后,自己还剩41亿。扣除10亿成本,净赚31亿——相当于用李凯的钱完成了这次收购。

28亿港元成交绝对物超所值。

这笔买卖相当于零成本拿下嘉和影业,反倒净赚3亿港元。

陆洪不禁暗自感慨:

李家公子可真是古道热肠!

用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

这种感觉实在妙不可言。

合作愉快!

邹闻淮脸上也浮现出笑意。

双方达成协议后,

立即着手拟定合约。

在公证人、律师及双方团队的见证下,

顺利完成签约仪式。

陆洪当即指示林亥转账。

随着28亿港元到账,

嘉和正式成为灿烂传媒旗下产业。

交易落槌后,

陆洪第一时间完成公证程序。

嘉和旋即召开记者会,

宣布被灿烂传媒收购的消息。

发布会上陆洪宣布:

嘉和影业正式更名为灿烂嘉和,

由他亲自出任董事长一职。

同时安排:

灿烂传媒cEo陈富啯兼任公司cEo,

留任原总经理梁百男继续执掌经营。

梁百男作为嘉和创始人之后,

早年将继承的股权转让给邹闻淮。

邹闻淮念及故人之情,

多年来着力栽培这位世侄。

虽在经营管理上颇具才干,

但梁百男对影视制作涉猎不深。

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

包括院线系统的维护工作。

陆洪在收购完成后,

首要举措就是留用这位专业经理人。

同时宣布聘任邹闻淮担任名誉董事长。

说白了就是让邹闻淮当个摆设,根本参与不了实际运营。

这样既能赚个好名声,又能给邹闻淮挂个虚衔。

简直一举两得!

发布会上记者问了不少问题。

有 ** 媒体问:陆先生,收购嘉和后会不会靠嘉和振兴港片?

陆洪回答得很干脆,一点没给 ** 电影圈留面子。

他直截了当地说:港片的黄金时代早就结束了!

时代在进步,电影行业必须跟上内地发展的步伐。

以后嘉和拍电影都会放在内地,有灿烂传媒做后盾,肯定能出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又有记者追问:陆先生收购嘉和后,会不会多投资 ** 导演拍更多好电影?

陆洪轻笑一声,摇头道:不但不会多投,还要减少对 ** 导演的投资!

这话一出,全场哗然。

陆先生您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吗?这是要放弃 ** 导演的意思?记者立刻追问。

我只投资有真本事的导演。陆洪耸耸肩,一脸无辜,长江后浪推前浪,我们灿烂传媒向来注重培养年轻有为的导演。

但 ** 现在既没有冒头的新人导演,老一辈又占着位置不放,有什么好投资的?

这番话说得记者们哑口无言。

确实如此。

他们心里也明白, ** 导演圈青黄不接,老的不退新的上不来。

可 ** 有不少大导演虽然年纪大了,但实力还在,能拍出更好的电影,陆先生也不考虑投资吗?还有记者不死心。

陆洪忍不住笑出声来,鄙夷地说:投资他们?给他们机会往自己腰包里捞钱吗?

** 导演里不是没有好的。

但多数都有问题,尤其有些人打着拍电影的幌子搞投资,实际上中饱私囊。

电影投资方血本无归,当事人却购置了豪桦别墅。

这番操作令在场媒体颇感难堪,几位记者开始刻意刁难。一名男记者带着挑衅的语气质问:您是否对 ** 导演存在偏见?

陆洪向来无所顾忌。

旁人或许顾虑舆论压力,他却毫不在意。

他坦然点头回应:我确实无法认同将六千美元预算浪费在草帽道具上的导演。若是我投资的影片出现这种情况,必定会将其移送法办!

这番指桑骂槐的言论,

几乎等同于公开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