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离别?余温未尽(1 / 2)

在明珠市的最后一日,秋日的天空高远而清澈,阳光为这座钢铁森林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博物馆一如往常地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但那枚高悬于门楣的淡金色守护结晶,无声地诉说着此地与别处的不同。

临行前,馆长老顾将「面」请到了他那间堆满书籍和资料、却秩序井然的办公室。他没有多言,而是从一个上了年头、色泽深沉的紫檀木匣中,取出一柄用软绒布包裹的物件。揭开绒布,是一柄黄铜材质、带有伸缩结构、镜片依然清澈的老式放大镜,手柄处被摩挲得极为温润,带着明显的使用痕迹。

“这个,”老顾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珍重,“是我爷爷那辈传下来的老物件,他当年也是个古玩爱好者,用它鉴别过不少真伪。我父亲传给我,我用它看了一辈子的文物细节。现在,我把它送给你。”他将放大镜轻轻放在「面」的手中,那沉甸甸的重量,仿佛承载了三代人的目光与时光。“你往后漫游,或许还会遇到需要仔细‘观看’、耐心‘修复’的东西,无论是物件,还是别的什么。希望它能帮到你。”

接着,他又拿出一本装帧精美的博物馆纪念册,封面正是那尊庄严的镶金佛像。他翻开册子,里面不仅有佛像各个角度的清晰大图,还有许多抓拍的市民参观照片——有孩子在佛像前好奇张望的模样,有老者在展柜前驻足沉思的瞬间,有年轻人在“守护专区”前认真阅读解说牌的神情……每一张笑脸,每一个专注的眼神,都洋溢着安宁与满足。

“这个你也带上,”老顾合上纪念册,递过来,“想博物馆了,想明珠市了,就翻翻看。这里面,是我们大家现在安稳的日子,是你守护下来的‘结果’。”

小夏站在一旁,眼圈微红,却努力笑着。她也递过来一张新的速写。画面上,依旧是博物馆门口的场景,「面」站在中央,老顾、小夏和其他几位工作人员围绕身旁,但与上一张不同的是,背景里还隐约添加了许多市民的身影轮廓,大家脸上都带着笑容,仿佛整个明珠市都在为她送行。画的背面,小夏的笔迹依旧娟秀而坚定:

“「面」大人,不管你去往宇宙的哪个角落,明珠市的灯火,永远为你点亮,我们永远在这里等你。”

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冗长的告别。「面」背着行囊,走向通往长途汽车站的方向。老顾和小夏坚持送她到博物馆外的街角。当她登上那辆略显陈旧的长途汽车,找到靠窗的位置坐下时,看到老顾和小夏依然站在原地,用力地挥动着手臂。

“一定要回来呀——!”

他们的呼喊声穿过车窗的隔音玻璃,显得有些模糊,却又无比清晰地烙印在感知里。

汽车缓缓启动,驶入都市的车水马龙。「面」透过车窗回望,那座宏伟的博物馆建筑在楼宇间隙中逐渐缩小,门楣上那枚淡金色的守护结晶依旧稳定地散发着光辉,如同这座城市永不熄灭的文明灯塔,与远处渐次亮起的万家灯火交融在一起,共同构成一片温暖而明亮的星海,守护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充满生机的喧嚣与宁静。

重返古镇,离别的气息似乎被那片依旧灿烂的向日葵花田冲淡了些许。但当「面」的行囊再次被装满时,离别的时刻终究还是到来了。

在书楼后院,老沈将早就准备好的东西一一拿出。首先是一个用厚油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包裹,里面是颗粒饱满的向日葵种子,以及一个塞着软木塞的透明玻璃瓶,里面装满了炒制好的、金黄油亮的葵花籽。

“种子,老规矩,找个好地方种下。”老沈的声音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朴实,“这瓶瓜子,是路上吃的零嘴,解闷,也顶饿。”

然后,他的动作顿了顿,目光投向门楣,然后示意「面」帮忙取下了那顶悬挂着的、边缘有些卷曲的旧草帽。他用手轻轻拂去上面几乎不存在的灰尘,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情感,有怀念,有不舍,更有一种释然的交付。

“这草帽,是你当年留下的,‘沈砚’的帽子。”他将其轻轻戴在「面」的头上,大小竟依然合适,帽檐投下的阴影遮住了过于刺眼的阳光。“往后路上,日头烈的时候,就戴上它。既能挡挡太阳,也……也算是个念想。”

孩子们没有像在明珠市那样克制,他们簇拥着「面」,一直送到古镇的青石牌坊下,也就是长途汽车停靠的地方。他们每个人手中都紧紧攥着自己的画作,内容无一例外,都是那片他们最为熟悉和热爱的金色向日葵花田,笔触稚嫩,色彩却无比明亮温暖,仿佛将整个秋天的阳光都收拢在了画纸之上。

“‘面’姐姐,这个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