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明珠市?阴霾消散(2 / 2)

老顾没有停留,直接引着「面」走向那个曾经是风暴眼、承载了太多记忆的东方艺术展厅——那尊庄严慈悲的镶金佛像依旧静静地矗立在展厅中央柔和的射灯灯光下,鎏金表面流转着温润的光泽,低垂的眼眸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悲悯,永恒地俯瞰着来来往往的众生。然而,在佛像右侧,一个过去未曾有过的、设计极其简洁朴素却因此格外引人注目的独立展柜,吸引了所有经过者的目光。

展柜采用深色哑光金属框架和超白玻璃构成,内部铺设着吸光的深蓝色天鹅绒。在那片深邃的蓝色之上,静静地、几乎是神圣地陈列着几件看似普通的工具:那柄依旧散发着微弱淡金光晕的放大镜,几把型号不一、毛刷柔软、用于清理细微尘垢的小刷子,一套小巧精密的修复镊子,以及一个盛放着某种干燥化香料的小瓷碟——这些都是「面」当年以“文溪”身份,在此地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倾注心力修复佛像与古籍时,最常使用的部分工具。

展柜旁边,立着一块材质厚重、表面只做了哑光处理的素雅解说牌。上面没有冗长的历史背景介绍,没有复杂的艺术风格分析,甚至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威胁与战斗。只有一句用沉静的字体镌刻出的、简洁却仿佛拥有千钧重量的话:

“这些工具的主人,未曾留下姓名,却用人间的温度与无畏的坚守,守护了这座殿堂,与其中承载的文明之光。”

没有提及旧日联盟,没有描述那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只有“人间的温度”、“无畏的坚守”与“守护文明之光”。每一个词语,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精准地敲打在每一位驻足阅读者的心弦上,引发无声的共鸣与崇高的敬意。

随后,老顾带着「面」穿过那条熟悉的、回荡着参观者细微脚步声的走廊,再次来到了位于地下、那间承载了太多秘密与转折的文物修复实验室。厚重的隔音门伴随着熟悉的气流声缓缓滑开,内部景象仿佛被时光凝固:恒温恒湿系统发出低沉的运行嗡鸣,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化学试剂与旧纸张混合的、属于修复师工作的独特气息。那张曾经铺开着《旧日杂记》诡异残页、见证了无数个紧张分析与谨慎尝试的宽大工作台,依然静静地摆在房间中央,台面上甚至还能看到一些细微的、使用留下的痕迹。

而就在工作台远离仪器的一角,一个朴素的白色陶瓷小花盆,如同一个绿色的惊叹号,猛地撞入「面」的眼帘。花盆里,黝黑的营养土中,正是古镇书楼的老沈在离别时,带着对生命与未来最朴素期许悄悄塞给「面」的那包向日葵种子中的几颗!(显然是「面」在离开明珠市、奔赴南极之前,特意留下并托付给老顾或小夏照料的那部分)。此刻,这些承载着希望与纪念的种子,已经顽强地冲破了阻碍它们的土壤,萌发出了数株嫩绿欲滴、充满着近乎爆炸性生机的新芽!幼嫩的茎秆虽然纤细却挺得笔直,两片肥厚的子叶呈现出健康的、充满希望的淡绿色,在实验室恒定而柔和的灯光下,如同一个个渴望拥抱光明的绿色小手掌,努力地、倔强地向上伸展。

“你留下的这些种子,我们一直不敢怠慢,轮流小心照料着,控制光照和湿度。”小夏走到花盆边,俯下身,用手指极其轻柔地触碰了一下那娇嫩的叶片,语气中带着如同呵护初生婴儿般的谨慎与骄傲,“它们长得很好,几乎一天一个样子。每次走进来,看到这一抹绿色,我们就觉得,无论之前经历过多么深的黑暗,面临过多么大的压力,生命本身那种要发芽、要冲破阻碍、要向着光亮和温暖生长的力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扼杀的。”

中午,老顾执意要带「面」暂时离开博物馆,去感受一下外面“活生生”的城市。他们再次步行来到博物馆后巷那家开了几十年、生意始终兴隆的“张记”传统糕点铺。还未走近,新出锅的桂花糕那甜蜜诱人、带着浓郁桂花香气的温暖味道,便如同无形的向导,引领着他们的脚步。店铺老板,一位精神矍铄、围裙洗得发白的老先生,正熟练地从蒸笼里取出雪白晶莹的糕体。他看到老顾陪着一位气质独特的陌生人走来,尤其是目光落在「面」身上时,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恍然大悟般的、极其热情洋溢的笑容,皱纹都舒展开来。

“哎呀!顾馆长!这位……这位,莫不就是您常念叨的、那位保护了咱们博物馆的大恩人,「面」大人吧?”老板声音洪亮,带着市井特有的爽朗与直接,不由分说,立刻用干净的油纸麻利地包了四五块刚出炉、还烫手、雪白软糯、点缀着金黄桂花朵的糕,直接塞到「面」手里,根本不容拒绝,“来!尝尝!刚出锅的,顶顶好吃!不要钱!千万别跟老头子客气!你们保护了博物馆,就是保护了咱们这条老街的文脉,保护了咱们这些街坊邻居的念想!以后常来,桂花糕管够!管够!”

下午,回到博物馆安静的行政区内,小夏抱来一个厚厚的、封面装饰着博物馆馆徽的精致文件夹,里面收藏的不是冰冷的文物档案或学术论文,而是近期由市民们自发寄来、或亲自送到博物馆服务台的感谢信。

信件的载体五花八门,有带着横线的工作笔记纸,有印着公司抬头的信笺,还有孩子用的彩色画纸。字迹各异,有的工整,有的潦草,语言都质朴无华,却字字发自肺腑。

一位在博物馆斜对面开了十几年杂货店的老板,用圆珠笔在进货单背面写道:“谢谢你们赶走了那些装神弄鬼、看着就心里发毛的坏人,现在晚上关门盘点货物,心里都踏实多了,一个人走夜路回家,也不像以前那样总觉得背后有人盯着了。”

一位署名“一位年轻妈妈”的上班族,在精美的便签纸上留言:“听说博物馆现在彻底安全了,这个周末我终于可以放心地带我五岁的儿子来看那些漂亮的佛像和有趣的古书了,不用再偷偷担心他会不会从哪个角落听到什么奇奇怪怪、让人做噩梦的故事。谢谢你们,守护了这份难得的、能让孩子们安心感受历史和美的宁静。”

一位附近中学的历史老师,代表班级写来长信,感谢博物馆提供了一个纯净的学习环境……

在这些承载着真挚情感的纸页中,还小心翼翼地夹着一张明显是孩子笔触的蜡笔画。画面上,是都市璀璨如织锦的夜空下,一个散发着柔和银白色光晕的、抽象却充满保护姿态的形态(能清晰辨认出是「面」的轮廓),正张开双臂, 周身环绕着许多小小的、色彩鲜艳的、代表着普通居民的身影。背景里,是无数密密麻麻、亮着温暖橘黄色灯光的住宅窗户,如同洒落在黑色天鹅绒上的碎钻,汇聚成一片人间星河。画的右下角,用稚嫩而认真的笔迹写着:“谢谢你,守护我们的光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