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默默地接过这份沉甸甸的馈赠。向日葵种子在掌心滚动,带着阳光和泥土的记忆,仿佛能闻到后院那蓬勃的生命气息;修书刀入手微沉,青铜的冰凉触感下,似乎能感受到无数个日夜,老沈在灯下伏案修复古籍时专注的温度。她感到无相纹路传来清晰的、持续的暖意,这两件物品,已然成为了新的、厚重的情感载体。
她也将头上那顶陪伴多日、边缘已被汗水浸润得颜色变深的麦秆草帽摘了下来,轻轻戴回老沈头上。“沈大爷,”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错辨的温度,“这草帽,还是留给您吧。我此去路途遥远,风尘仆仆,戴着不便。您戴着它,照看好书楼和菜园。”她顿了顿,用一种近乎承诺的语气,看着老人的眼睛说,“等向日葵开花结了籽,我若有机会,一定回来,尝您炒的瓜子。”
老沈用手扶了扶草帽,熟悉的触感让他眼眶微红,却努力扯出一个大大的、带着皱纹的笑容,连连点头:“好,好!我等着!我一定把瓜子给你炒得香喷喷的!等你回来!”
转身,离去。她没有再回头,但能清晰地感受到身后那道殷切、温暖又带着些许忧伤的目光,一直牢牢地注视着她,直到她的身影拐过青石板路的尽头,消失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与升腾的晨雾之后,那目光仿佛仍能穿透障碍,追随着她的脚步。
她的行囊,变得更加充实了。里面不仅装着来自沙漠的沙枣串、都市的茶叶蛋壳、海边的贝壳手链、雪域的守护冰玉、可以追踪旧日同源势力的幼体碎片定位器、文献蠕虫母虫的核心碎片、以及那张万能的换皮者人皮探测器,如今,又增添了代表古镇温暖与牵挂的向日葵种子,和老沈那柄饱含祝福与守护之意的青铜修书刀。每一个物件,都是一段旅程的印记,一份情感的重量。
踏上通往东南方向的官道,步伐稳健而迅速。与此同时,在她的意识深处,「千面拟态」能力再次高效运转。无数关于地质学、火山学、岩石矿物鉴定、地热活动监测、构造地质学、野外生存技能、甚至基础的海洋气象知识,如同汹涌的数据流,被迅速吸收、整合、理解。这不是线性的学习,而是知识的灌注与重构。一个新的形象开始在她脑海中构建、完善——一个肤色略深,透着常在野外奔波的健康色泽,身形矫健,穿着耐磨的卡其色地质冲锋衣,衣上可能沾着些许泥土或矿物粉末,腰间挂着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眼神锐利而专注,能在一堆乱石中辨识出关键信息,带着常年在野外风雨中跋涉痕迹的“地质研究员”。她的新身份名字简单而有力,与她即将面对的环境相契合——岩。
行走间,她下意识地将手伸进背包内侧,摸了摸那个装着向日葵种子的小布袋。种子坚硬的触感,隔着布袋摩擦着她的指尖,仿佛带着古镇阳光的温度和老沈殷切的叮咛。她又拿出那本羊皮笔记本,翻到画着自己戴草帽侧影的那一页。看着那个逐渐清晰的、开始有了细节和温度的形象,一个极其罕见的、清浅的笑容在她嘴角浮现,虽然一闪而逝,却真实存在,如同冰雪初融时的一缕阳光。
“曾经,我只是记录万物兴衰的观察者‘面’,”她对着空旷的山野,也对着自己的内心,低声自语,声音带着一丝新生的坚定与确认,“但现在,我是‘岩’,是守护者。火山岛上的生命,无论面临的是自然的怒火,还是被扭曲的灾厄,我都会守护。” 这句话不再带有疑问,而是成为了她存在的基石。
她再次动用「维度审判」,宏观感知如同无形的雷达,扫向遥远的东南海域。反馈回来的信息让她目光一凝,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警告:火之信使能量蓄积速度提升12%,喷发倒计时修正:约158小时。能量波动已开始引发周边海域异常洋流及小型鱼类迁徙。关联区域人类聚居点(火山岛渔村)生命反应确认,情绪能量读数显示初步不安。】
“时间不多了。”她眼神锐利起来,体内属于外神的能量微微鼓荡,脚下步伐再次加快,身影在山路上拉出一道几乎看不清的坚定轨迹,“我必须准时赶到。” 这不是请求,而是宣言。
她甚至用老沈赠予的那柄异常锋利的青铜修书刀,顺手从路旁一株枯死的灌木上,削了一根结实的、适合她身高的木棍作为行山杖。刀锋过处,木质顺滑而开,几乎无声无息,显示出不凡的锋利与她的精准控制。在木棍的手握处,她用小刀精心刻下了一串简练却生动的沙枣图案——这是将沙漠的记忆与古镇的馈赠融于一体的象征。
“这样,”她握紧行山杖,感受着其上粗糙的纹路和那独特的刻痕,仿佛握住了所有走过的路途、遇见的人、收获的温暖与责任,“就如同带着一切,一同前行了。”
目标,火山岛。使命,守护。新的身份,地质研究员「岩」。一场与时间赛跑、与烈焰争锋的新征程,已然在脚下展开,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