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号\"在星际空间中划出一道幽蓝色的光轨,经过六个月15倍光速的飞行,终于如期抵达航线中点——中转星。这颗直径50公里的小行星在漆黑的宇宙背景中如同一个沉默的守望者,表面覆盖着灰黑色的岩层,点缀着星核结晶矿脉特有的蓝色光点。从观测窗望去,中转星就像一颗被精心雕琢的黑钻石,在遥远的恒星光芒照射下闪烁着神秘的光泽。
当殖民舰缓缓靠近时,驻守成员已经在地面引导站就位。补给站建在小行星地下一百米处,入口处亮起导航信标,形成一条清晰的光带指引航道。\"启航号,这里是中转站控制中心,\"通讯器中传来驻守指挥官岩盾沉稳的声音,\"欢迎来到星际驿站,泊位已经准备就绪。当前环境温度零下50度,气压0.001标准大气压,建议所有外出成员穿戴全封闭防护服。\"
银辉站在舰桥上,复眼中映照着中转星的详细扫描图。星核传感器正在对小行星进行全方位扫描,显示地下基地的结构图和能量分布。\"执行标准泊入程序,\"他下达指令,\"启动自动对接系统,所有部门做好登陆准备。生命维持系统检查气压平衡,准备开启连接通道。\"
对接过程异常平稳。殖民舰巨大的舰体缓缓靠近专门修建的泊位,磁力吸附系统悄然启动,将舰体稳稳固定。气压平衡系统发出柔和的嗡鸣声,连接通道如同银色的触手般缓缓延伸,最终与中转站入口完美对接。通道内部的照明系统依次亮起,形成一条光明的通路。
通过连接通道进入中转站内部,登舰成员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地下基地采用了最新的星核照明技术,柔和的蓝白色光线照亮每个角落。主通道宽达十米,顶部拱形结构上镶嵌着发光苔藓,这些经过基因改造的植物不仅提供照明,还能净化空气,释放出清新的氧气。
储存区内,20吨净化星核结晶整齐堆放在特制的能量屏障中,散发着纯净的蓝色光芒。每块结晶都经过严格检测,纯度达到99.95%,被分类存放在不同的能量隔离舱内。压缩食物储存库采用先进的恒温恒湿系统,各种食品按类别和保质期精细分类,从高能量压缩粮到特制的营养剂,一应俱全。
生态培育区内,驻守成员成功培育出多种适应低重力环境的作物。科学家叶绿指着一排发光的蘑菇状植物介绍:\"这些是中转星特有的荧光菇,它们能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生长,通过分解岩石中的矿物质获取能量,可能是未来星际农业的重要方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采矿作业区。驻守成员利用星核能量开采设备,已经从中转星矿脉中开采出5吨新增星核结晶。采矿负责人爪矿自豪地展示着自动化采矿系统:\"我们改进了开采工艺,采用非侵入式能量萃取技术,结晶纯度达到99.8%,比地球产出的还要高0.3个百分点。而且整个开采过程几乎不会破坏小行星的地质结构。\"
工程师团队立即展开对\"启航号\"的全面检修。在专门的维修舱内,舰体表面的缓冲装甲被仔细检查,磨损部分采用新型纳米材料进行修复。首席工程师爪芒亲自监督引擎保养:\"星核引擎经过六个月连续运行,需要更换部分能量导管。新导管采用了在中转星研发的合金材料,导热效率提升了12%。\"
生态团队忙着采集低重力适应性植物样本。科学家叶绿发现了一种奇特的多肉植物,它的叶片中空,内部充满氧气:\"这些植物在中转星的微重力环境下演化出了独特的光合作用方式,或许能帮助我们优化舰上生态系统的效率。我们已经采集了样本,准备在舰上的生态舱进行培育实验。\"
星际陆战队与驻守卫队联合开展低重力作战训练。在特制的训练场内,战士们适应着只有地球十分之一的重力环境,演练各种战术动作。训练指挥官锐爪表示:\"这种环境虽然陌生,但正是我们未来可能面对的真实场景。我们正在开发专门适用于低重力环境的战术和装备。\"
医疗团队也没有闲着,他们利用这个机会研究长期太空飞行对乘员身体的影响。首席医官羽翼报告:\"大部分乘员身体状况良好,但发现微重力环境对骨骼密度有轻微影响。我们已经调整了训练计划和营养方案。\"
休整进行到第七天,\"启航号\"的星际通讯器突然接收到一段熟悉的脉冲信号。信号分析室内,星羽立即识别出这是绿星族的通讯模式。\"信号来源距离7光年,来自绿环星方向,\"她迅速报告,\"信号强度稳定,编码方式与之前接收到的完全一致,但内容更加详细,包含轨道参数和着陆指引。\"
银辉立即召集紧急会议。信号经过严格检测,确认没有任何混沌能量杂质,内容真诚友好。绿星族表示已经监测到\"启航号\"的航线,能够精确预测抵达时间,愿意在轨道迎接并提供帮助。信号中还包含了绿环星的大气成分分析、地表温度分布图以及建议的着陆区域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