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天文台的巨大穹顶在夜色中缓缓开启,露出璀璨的星空。银辉站在深空观测仪前,复眼中倒映着无数闪烁的光点。这位\"启航计划\"的总工程师此刻眉头紧锁,爪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控制台。
\"我们已经绘制了537个星座的详细星图,标注了超过3000颗恒星的精确位置。\"银辉在航天指挥部会议上调出全息投影,星图在会议室中央缓缓旋转,\"但是,我们对这些星系的宜居性一无所知。没有大气成分数据,没有水资源分布,没有温度范围...\"
他停顿了一下,让沉重的现实充分沉淀:\"如果无法锁定具体目标,'启航号'升空后将成为无的放矢的漂泊者,在宇宙中漫无目的地流浪,直到资源耗尽。\"
会议室陷入沉默。烈爪用爪子敲击着桌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岩铠低头检查着手中的数据板;云翼轻轻整理着翅膜。每个人都明白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已经投入了联邦绝大部分资源来建造星际殖民舰,却连目的地都还没有确定。
在同步轨道上,星轨的能量场柔和脉动。祂早已锁定了一颗完美的目标——绿环星,距离地球28光年。这颗星球有着与地球相似的大气成分,氮氧比例恰到好处,液态水覆盖率达40%,生态系统完善且没有高等智慧文明的威胁。更重要的是,绿环星的星象位置与恐龙联邦的\"星空亲和基因\"感应频率高度匹配。
但星轨知道,直接给出坐标无异于拔苗助长。一个文明需要学会自己发现道路,而不是简单地被指引到目的地。于是,祂开始实施一个精妙的引导计划。
天文台首席研究员星瞳正在值夜班。这位河泽族出身的雌性伤齿龙天生对星象敏感,她的复眼能够分辨出最细微的光谱差异。当其他研究员都在休息时,她喜欢独自进行深空观测,记录恒星的光度变化。
今夜有些特别。当她像往常一样将眼睛贴近深空观测仪的目镜时,发现镜头上似乎蒙着一层极薄的薄膜。这层薄膜在普通光线下几乎不可见,但在星核能量的照射下泛着淡淡的虹彩。
\"奇怪,今天下午清洁时还没有这层膜。\"星瞳喃喃自语,准备取出清洁工具。但就在她移动视线时,注意到透过这层薄膜观测时,星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
大多数星球显示为灰色或红色,这是她熟悉的色彩谱系。但就在猎户座方向,一颗编号734的星球散发着柔和的蓝色光芒,如同黑暗中的指引灯塔。
\"这不可能...\"星瞳的复眼因震惊而微微收缩。她立即进行精确测量,\"坐标:猎户座β星东南1.2光年处。等等...大气成分: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液态水覆盖率40%!地表温度范围-20c至35c!\"
她的爪子因激动而轻微颤抖,迅速记录下所有数据。这颗星球的环境参数与地球惊人相似,完全适合伤齿龙生存。更令她惊讶的是,观测仪的显示屏上自动标注出了这颗星球的坐标和基础参数,仿佛有个无形的助手在帮她完成工作。
星瞳连夜唤醒银辉和他的团队。当其他科学家睡眼惺忪地赶到天文台时,她已经完成了初步分析报告。
\"看这里,\"她指着光谱分析图,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氧气浓度完美匹配我们的呼吸需求,二氧化碳含量适宜植物生长。红外光谱显示存在大面积液态水,地表温度波动在可接受范围内。\"
银辉保持着科学家的谨慎,但也不禁被这些数据吸引:\"我们需要重复观测验证。这可能只是仪器误差或者大气干扰造成的假象。星瞳,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这个的?\"
星瞳详细描述了那层神秘的薄膜和异常的观测结果。银辉立即组织技术团队检查设备,却发现那层薄膜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就像从未存在过一样。
在接下来的十个昼夜循环里,整个团队轮班监控那颗蓝色星球。他们调整观测参数,使用不同的测量方法,甚至动用了刚刚升级的星核能量增强器。但数据始终保持一致:绿环星(他们开始这样称呼它)的各项指标都指向一个结论——这是颗完美的殖民星球。
第三天夜晚,星瞳有了新发现。\"你们看这里,\"她放大光谱分析的一个区段,\"这些吸收线对应的是叶绿素!这颗星球上有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
银辉凑近观察,复眼中映出复杂的光谱图:\"而且从吸收强度来看,植被覆盖率相当高。这真是个好消息。\"
第七天,岩铠带领的技术团队改进了观测算法,获得了更清晰的地表影像。\"看这些纹理,\"岩铠指着处理后的图像,\"这些应该是河流三角洲的沉积模式。说明这颗星球有活跃的水文系统。\"
第十天,当最后一份验证报告完成后,银辉终于露出了笑容:\"所有数据都通过了交叉验证。同事们,我们找到了!\"
会议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科学家们互相撞击前爪表示庆祝,翅龙族的研究员甚至兴奋地在空中盘旋。
但银辉很快恢复了严肃:\"现在我们面临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更详细的信息。我们需要知道那里的地形特征、气候模式、土壤成分...我们需要眼睛亲眼确认。\"
\"信使计划\"随即启动。研发团队开始建造一颗配备高清观测设备的探测卫星。卫星设计成长十米的流线型结构,外壳覆盖着星核能量板,内部装载着最先进的光学传感器和光谱分析仪。
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挑战是能源续航问题。按照初步计算,卫星需要五年时间才能抵达绿环星并传回足够的数据,这对星核能量的消耗是巨大的。
\"我们无法携带足够维持五年的能量结晶。\"能源工程师烁光沮丧地报告,\"即使使用最高纯度的星核结晶,重量也会超出推进系统的承载能力。\"
项目陷入了僵局。就在团队考虑削减观测设备来减轻重量时,转机出现在一个偶然的发现中。
银辉在检查星核结晶库存时,注意到放置在深空模拟环境中的结晶,能量衰减速度比预期慢了50%。这个现象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
\"立即进行系统性测试!\"他下令团队深入研究。他们在真空舱中设置了各种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令人振奋:在近似真空的深空环境中,星核结晶的能量耗散率显着降低,量子层面的能量逸散现象几乎完全消失。
\"这意味着什么?\"星瞳好奇地问。
\"这意味着,\"银辉的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卫星可以携带更少的燃料,或者以更快的速度飞行!立即重新计算航行方案!\"
重新计算后,团队得出了令人惊喜的结论:\"信使号\"的航程时间可以从五年缩短到三年。这个突破让整个项目重获生机。
发射日当天,钢铁城中央广场挤满了民众。巨大的晶体屏幕上显示着\"信使号\"在船坞中的最后准备画面。卫星流线型的外壳在灯光下闪烁着银色的光芒,表面的星核能量板如同镶嵌的宝石。
银辉亲自在控制中心坐镇:\"能源系统检查完毕!\"
\"导航系统校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