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界安留韵·新程待发(1 / 2)

一、春日常守·成果延续

立春后的正阳界,把“协作守护”揉进了日常的每一处细节。西部迷雾森林边缘,沙棘村的清晨从灵沙狼的低吼开始——赵磊的小队不再是唯一的巡逻者,五名村民组成的“影雾观察员”队伍,背着装有简易检测符和预警旗的背包,与灵沙狼并肩而行。村民李二柱蹲在地上,用手指蹭了蹭地面的淡灰痕迹,掏出检测符一贴,符纸泛起浅白:“赵队长,这是普通晨雾,不是影痕,放心走!”

沙风凑过来,鼻子在李二柱手背上蹭了蹭——这只曾对村民保持警惕的灵沙狼,如今早已把观察员当成同伴,遇到复杂地形,还会用爪子示意村民绕行。赵磊看着这一幕,笑着掏出传讯符:“前哨站,晨巡无异常,观察员已能独立分辨雾与影,后续可增加他们的巡逻范围。”

南部碧渊泽的灵苇田,比往年热闹了不少。王老汉带着十名村民,分成两组维护灵苇防御带:一组检查灵韵罐的余量,用特制的“灵韵补充器”添注灵晶粉;另一组则更换老化的灵苇席,新席子是按传承班教的“双纹法”编织的,席面上的水火阵纹比之前更清晰。“以前换席子要等阵法师来教,现在村里的年轻人看一遍就会,还能帮邻村的人修。”王老汉指着田边的小木屋,“那是我们的‘灵苇维护站’,里面放着工具和图纸,谁有问题都能来查。”

东部石漠村的灵矿加工点,机器声此起彼伏。李老根带着三名村民,正在调试新做的“阵纹雕刻机”——机身是商队送来的灵晶雪橇零件,雕刻头用的是石漠村最硬的“黑石晶”,通电后能精准刻出灵晶装置的阵纹凹槽。“之前手工雕刻一个外壳要半天,现在机器刻只要一个时辰,还更规整。”李老根拿起刚刻好的外壳,递给旁边的年轻村民,“你试试组装,传承班的笔记里写了步骤,不懂就问。”

北部冰原的寒水泉旁,小巴图正带着五名少年,练习寒灵阵绘制。他们手里的寒灵绘图笔,笔芯换成了寒泉深处的“冰髓灵韵”,画出来的阵纹能维持一个时辰不消散。“萨满爷爷说,等我们能画出完整的五星寒灵阵,就带我们去影雾谷帮忙检查封印。”小巴图一边画,一边给少年们纠正角度,“这里要斜一点,不然灵韵会堵在拐角。”

林辰和陈默沿着“日常守护路线”巡查,每到一处,都能看到村民自主守护的场景。陈默掏出鉴真镜,扫过灵苇田的防御带,镜面上显示“灵韵稳定率100%,影力抵抗率95%”,他笑着说:“第三卷最成功的,不是解决了多少影雾,而是让守护变成了‘日常’——现在就算没有修士,村民们也能守住自己的家园。”

林辰点头,看向石漠村加工点里忙碌的村民:“这就是‘声名鹊起’的真正含义:不是正阳盟的名声有多响,而是全界的人都知道,守护不是某个人的事,是自己的事。”

二、总结盛会·新程蓄力

三日后,总盟召开“第三卷守护总结会”,各分盟代表、协作点负责人、传承班导师齐聚议事厅,桌上摆着厚厚的《第三卷守护成果报告》,每页都贴着数据图表和实景照片,像是一本“正阳界守护成长记”。

青玄子长老首先发言,指着报告上的“协作点数据”:“第三卷初,我们只有3处分盟、12个协作点;现在,我们有6处分盟、58个协作点,还有23个‘村民自主守护点’。从‘修士主导’到‘全民参与’,我们走了整整一年,这是全界同心的结果。”

西部分盟代表接着说:“灵沙狼小队从最初的5人,扩展到现在的15人,还培养了20名村民观察员;迷雾森林的影雾突袭次数,从每月5次降到现在的0次,这是‘修士+村民+灵宠’协作模式的成效。”

南部分盟代表补充道:“碧渊泽的灵苇田,产量比去年提高了三成,灵苇防御带的覆盖范围扩大了两倍;我们还和芦苇村合作,建了‘灵苇加工厂’,能批量制作灵苇席和灵苇防护网,以后各协作点的防御物资,不用再从总盟调运。”

东部商队的江小远,展示了“水陆协同补给线”的升级成果:“我们新增了5艘影雾渡船、15辆灵晶雪橇,还在10个关键节点建了‘应急补给站’;从总盟到影雾谷的运输时间,从之前的三天缩短到一天,以后支援会更快。”

北部冰原的阿古拉,通过传讯符分享了寒灵晶的成果:“我们的寒灵晶加工坊,每月能产出100块‘冰髓寒灵晶’,比普通寒灵晶的冻结力强两倍;部落的少年们,已有10人能独立绘制寒灵阵,以后冰原的守护,会有更多年轻人接手。”

林辰拿起报告,翻到“传承成果”部分:“传承班共培养了300名学员,其中50人成为‘传承导师’,100人回到各协作点担任‘守护队长’;他们编写的《寒灵阵实操手册》《灵苇防御指南》,已经分发到每个村落,让守护知识真正扎根。”

会议的最后,林辰提出了第四卷的“浮空探索准备计划”:“一是组建‘浮空探索队’,成员包括修士、村民、传承导师,下周开始在东部‘浮空训练场’集训;二是研发‘浮空装备’,商队负责改装浮空雪橇,碧渊泽负责制作浮空衣,冰原则提供寒灵晶用于防冻;三是扩展‘高空协作网’,在各分盟建‘高空预警塔’,同步监测影界残域的异动。”

议事厅内,众人纷纷举手赞同。没有犹豫,没有质疑——第三卷的协作成果,让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同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三、传承深耕·知识扎根

传承班的“知识下沉”计划,在总结会后全面展开。赵小阳带着《寒灵阵实操手册》,去了北部冰原的五个部落,每到一处,都先给萨满和少年们演示寒灵晶的处理方法,再手把手教他们画阵纹。“之前笔记里写的‘寒泉浸泡三天’,要注意水温不能太低,不然晶块会裂。”赵小阳一边说,一边把寒灵晶放进特制的“控温桶”,“这个桶是商队做的,能保持寒泉的温度,你们以后处理晶块就用它。”

娜仁则带着《灵苇防御指南》,去了南部的六个村落。在芦苇村,她和王老汉一起,教村民们制作“灵韵补充器”——用灵苇杆做外壳,里面装着灵晶粉和小风扇,按下开关就能均匀补充灵韵罐的余量。“以前添灵晶粉要倒半天,还容易洒,现在用这个,一分钟就能添好。”娜仁演示完,村民们立刻围上来,纷纷要求学习制作。

传承班还在各协作点,开设了“流动课堂”。东部商队的灵晶雪橇上,装着简易的“教学箱”,里面有寒灵绘图笔、灵苇条、检测符样本,走到哪个村落,就停下来开课。江小远的商队成员,也兼职“教学助手”,给村民们演示灵晶装置的使用:“这个是灵韵监测器,红灯代表灵韵不足,绿灯代表正常,你们每天看一眼,就能知道防御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