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孔子&扶苏(1 / 2)

第229章 孔子&扶苏

春秋末年

当听到“三十而立”被解释为“三十个人才配让我站起来打”时,年迈的孔子先是微微一怔,随即莞尔一笑,摇了摇头。

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目光中带着几分了然和些许无奈的笑意。

弟子子路性格刚猛好勇,听到这等“武德充沛”的解释,反而觉得有几分痛快,忍不住插话道,

“夫子,这后世女子所言,倒也有几分快意恩仇的气概!若遇不平,以力破之,岂不直接?”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并未直接斥责,而是温和地反问道,

“由也,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赤手空拳打老虎,徒步涉水过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赞同的。)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真正的勇者,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才能成功。)

孔子顿了顿,目光扫过众弟子,声音沉稳:“后世之人,身处彼时彼境,或有其不得已之考量,或以戏言释经典,皆可理解。然,吾辈所求之‘立’,在于礼之立,人格之立,道义之立。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靠力量让人屈服,不是真心屈服,只是力量不够;靠德行让人信服,才会心悦诚服,就像你们七十多位弟子信服我一样。)

这时,天幕中又传来嬴子慕用“马赫”和导弹威力来重新诠释“三十而立”到“七十而从心所欲”的言论,以及那枚东风导弹冲天而起的骇人画面。

孔子静静地看完了整个过程,苍老的面容上掠过一丝极为复杂的情绪。

有对那超越想象的技术力量的惊叹,有对后世战争形态巨变的默然,更有一份深沉的悲悯。

孔子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弟子耳中:“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还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

这是他曾对卫灵公说过的话,此刻重申,表明了他对纯粹武力征伐的一贯态度。

然而,他并非不通世务,接着说道:“后世之器,精利若此,足可惊天地,泣鬼神。

然,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

孔子看向天幕中那消失在天际的导弹轨迹,眼神仿佛穿透了时空,

“吾曾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观后世,文德或有所滞,而武备何其盛也!

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若不得已而去,三者何先?曰:去兵。……民无信不立。”(以前我说过,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养文德招徕他们。看后世的情况,文德教化或许有停滞,但军备何等强盛啊!但是,充足的食物,充足的军备,百姓的信任,三者若必去其一,先去军备……没有百姓的信任,国家就立不住了。)

秦朝,咸阳宫偏殿。

公子扶苏正对着一本书发愁。

这书就是他家父皇前几日从后世归来后,面色凝重地扔给他的,只丢下一句:“此书,汝需潜心研读,务必通透。”

书的标题,是三个墨迹淋漓的大字——《厚黑学》。

扶苏自幼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讲求仁爱、礼义、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