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母系氏族(2 / 2)

狩猎工具在男女墓中都有出现,但并非主流。

女性墓穴的平均面积显着大于男性墓穴约1.5倍,随葬品总量也普遍更丰富。

“这些冰冷的考古数据有力地说明,在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女性是社会经济生产的主力军和主要组织者。

她们掌控着重要的生产资源,并因此在社会地位和财富分配上占据主导。

墓葬规格的差异,正是她们社会权威在死后世界的延续。”

嬴子慕在屏幕上写下几个古老的姓氏:姬、姜、姒、嬴、妫、姚、妘、姞。

“阿父,您姓‘嬴’。可曾深究过‘嬴’字为何从‘女’?”她问道,随即解释,

“‘姓’,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核心标志,是辨别血缘、区分氏族的根本符号。

在文字初创时期如甲骨文、金文,许多最古老、最显赫的‘姓’,都带有鲜明的‘女’字偏旁!”

“姬,黄帝之姓,传说居姬水。周王室姓姬。

姜,帝之姓,传说居姜水。齐、许、申、吕等国祖姓。

姒,夏后氏之姓。大禹姓姒。

嬴,少昊之姓。伯益(大禹助手)后裔。

妫,舜帝之姓。

姚,舜帝另一说之姓,或与妫同源。

妘,祝融八姓之一。

姞,黄帝后裔十二姓之一。南燕、密须等国之姓。”

“这些‘女’字旁的古老姓氏,正是母系氏族时代‘从母得姓’制度的活化石!”嬴子慕斩钉截铁地说,

“它无声地诉说着:在悠远的过去,一个人的身份归属、血缘传承,是由母亲决定的。

这是母系社会最深刻、最持久的文化基因烙印。”

接着嬴子慕投影在幕布上影像有了变化:

『画面中出现更大型的聚落和城堡雏形(如河南龙山文化古城)。

男性形象变得突出,手持更先进的石犁耕地,或在冶铸炉旁劳作。

墓葬中,男性开始拥有更多、更精美的随葬品,甚至出现象征权力的玉钺、玉琮。

战争场景增多。』

“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嬴子慕的语气带着一丝历史的沉重,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犁耕农业、冶金技术(铜器)的出现和私有财产观念的萌芽,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变革。

男性逐渐在经济生产、军事活动和财富积累中占据优势,父权制开始悄然崛起,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

“石犁的发明和应用,使得深耕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效率。

但驾驭耕牛、操作沉重的石犁是高强度体力劳动,主要由男性承担。

这使得男性逐渐取代女性,成为粮食生产的主要力量。

山东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年)等地出土的石犁,标志着这一关键转折。

青铜冶炼技术的掌握,使得更锋利、更坚固的武器得以制造。

部落间的冲突、掠夺和征服战争日益频繁。男性凭借体力优势,成为战争的主力军和领导者。

军事首领的地位急剧上升,权力和财富开始向这些男性武士集中。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兵器、玉钺,正是这种权力转移的物证。”

“大型牲畜,如牛、马的驯养和放牧,也多由体力更强的男性承担,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

“伴随着婚姻形态的逐步稳定,从群婚、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男性对自身在生殖中的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嬴子慕展示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大汶口文化晚期,距今约4750年)的dNA研究成果。

“该遗址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南区44个个体共享线粒体dNA单倍型d5b1b,北区14个个体共享8a3。,

这清晰地表明,当时仍然保持着按母系血缘分区埋葬的传统,母系氏族的结构依然存在。

但是!通过跨墓区的Y染色体dNA比对,研究者成功识别出了几对父子关系,例如北区12墓主与南区F8墓主。

这证明了一个关键事实,男性已经能够在通婚的氏族中确认自己的亲生子女了!

这为“父系继承”观念的萌芽提供了生物学基础。

父亲开始希望将财产和地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不是姐妹的儿子。”

幕布上画面展示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墓葬的对比。

“”男性墓葬中的随葬品数量、质量开始显着超越女性。

象征财富的猪下颌骨、象征权力的玉钺、精美的陶器、酒器大量出现在男性墓中,特别是那些疑似首领或武士的墓中。

女性随葬品则相对减少,且多为纺轮、装饰品等。

开始出现成年男女合葬墓,且多为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性的葬式,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墓葬,

清晰地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和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关系已经确立。”

嬴子慕的声音有些沉重:“ 在一些高等级男性墓葬旁,开始出现陪葬的女性或奴隶,如河南安阳后冈、陕西神木石峁等遗址的迹象,这是父权与阶级压迫结合的最残酷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