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三位听众:“她是种花家医学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第一位进行人体解剖实践的女性。”
“解剖?”小嬴政稚嫩的声音带着疑惑,“切开……看?”
“是的,小阿父,”嬴子慕看向他,认真地解释,
“ 张秀姑生于南北朝刘宋时期沛郡相县(今安徽淮北市濉溪镇以西), 其父为乡间郎中,她自幼习医,熟读医书,后与游方郎中唐赐结为夫妇,二人共同行医,在当地颇有声望。
刘宋大明年间(457-464年),战乱后爆发瘟疫,患者症状为‘口吐毒虫’,唐赐亦感染此病。
唐赐临终前立遗嘱,要求张秀姑解剖其尸体以查病因。唐赐病逝后,张秀姑遵嘱持刀解剖,发现其内脏糜烂(现代推测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并绘制内脏病灶图。
此举旨在探究疫病根源,是种花家文献明确记载的首例病理解剖案例,比欧洲最早的病理解剖早800余年。”
嬴子慕叹了口气:“在张秀姑那个年代,甚至往后很多很多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根深蒂固,
解剖人体去研究内部构造,是被视为大逆不道、极其禁忌的事情。尤其是对女性来说,更是难以想象。
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伦理下,解剖尸体被视为‘大逆不道’。地方官府以‘剖夫毁尸’罪名逮捕张秀姑,其子唐副因未劝阻母亲同被控‘忤逆不孝’。
该案上报朝廷后,张秀姑被判五年徒刑(另一说为被判处死),唐赐的儿子唐副对其母行事不加劝阻,被认为犯了忤逆不孝之罪,被判斩首示众。”
嬴子慕的声音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敬意:“在那个时代,她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幽暗的角落里,点燃了一盏探索人体真实奥秘的微光。
她的勇气和对医术真理的执着追求,是医学史上一个孤独而耀眼的里程碑。
在20世纪80年代,张秀姑的事迹被改编为京剧。
剧中虚构了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为其申冤的情节,突出她为医学献身的精神,赞颂其突破礼教束缚的勇气。
该剧1985年首演并获文化部嘉奖,成为传播张秀姑故事的重要载体。
在安徽淮北的濉溪镇(张秀姑故乡)为其设立纪念石碑,地方志如《淮北市志》将其列为重要历史人物,记述其解剖事件及悲剧结局。
在淮北市博物馆在介绍本地医学史时,常提及张秀姑的案例,将其作为南北朝民间医学实践的典型代表。”
小嬴政刚开始听得似懂非懂,但“解剖”和“大逆不道”这样的字眼,让他小小的眉头紧紧皱起,感受到了这件事的不寻常。
嬴稷浑浊的眼珠里闪过一丝锐利的光,他太清楚在严苛的礼法束缚下,做出如此惊世骇俗之举需要何等的心志。
嬴政搭在桌子子上的手,指节微微动了一下,深邃的目光中多了一深思,是为了那敢于突破禁忌、直探本质的强悍行动力。】
历朝历代的天幕在嬴子慕讲到张秀姑的时候,天幕一分为二,一边直播嬴子慕的讲解,一边播放张秀姑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