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胜,斩将夺旗,固然痛快,却并未让陈烬感到丝毫松懈。他深知,曹操根基深厚,仅凭一两场战役的胜利,难以撼动其根本。
“曹操以流言掘我根基,我便以人心裂其腹心。”陈烬对韩澈与负责“鹞鹰”系统的燕十三说道,声音平静,却带着冰冷的决意。“军事上的胜利,只是打断了它伸出来的爪子。真正的胜负,在于人心向背,在于统治的根基是否牢固。”
他启动了一项酝酿已久的长期计划,代号——“归土”。
“归土”计划的核心,并非刺杀或破坏,而是思想的渗透与根基的侵蚀。目标人群,被精准地锁定在曹操境内那些因“抚夷令”、“屯田制”以及各种苛捐杂税、党同伐异而家破人亡、心怀刻骨仇恨的汉民精英。
他们中有:
祖产被强行划归内迁鲜卑贵族,父兄据理力争反被诬陷下狱致死的士子;
身为边地小吏,因反对上官盘剥汉民农户,全家被构陷通匪而惨遭屠戮的遗孤;
原本家境殷实的自耕农,因曹军征粮无力缴纳,田产被夺,妻离子散的读书人……
这些人,对曹操政权有着血海深仇,本身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见识,且身份相对清白,不易引起怀疑。
“鹞鹰”系统的精干人员秘密接触这些“种子”,将他们悄然带离曹控区,在北疆的秘密基地进行短暂的、针对性的培训。
培训内容并非战斗技能,而是如何利用自身身份融入环境,如何以合乎情理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散播特定的信息,如何结交人脉,如何在日常交谈、诗文唱和乃至公务处理中,一点一滴地瓦解曹操政权的合法性。
随后,这些被精心准备的“种子”,通过“鹞鹰”建立的秘密通道,被重新送回了许都、邺城、洛阳等曹操统治的核心城池,乃至各州郡的要害之地。
他们不再是被迫害的流亡者,而是带着经过伪装的“清白”身份回归:
有人凭借学识,通过看似正常的途径,进入州郡官府担任文书、小吏,接触底层公务。
有人利用原有的士林关系,重新混迹于文会、诗社,在与旧友新朋的交往中,“无意”间流露出对时局的“忧思”。
有人则利用家族残存的人脉,经营小本生意,在酒楼茶肆、市井巷陌,成为信息的集散点。
他们不串联,不举事,只是如同水滴石穿,在日常的每一个角落,散播着经过精心包装的“真相”:
在士人聚会中,一声叹息:“唉,如今这世道,胡虏坐享其成,我等汉家子弟反倒备受欺凌,长此以往,华夷之防何在?”
在官府衙署,一句“无心”之语:“听闻某某贤吏,只因体恤民情,便被扣上罪名,这朝廷……唉。”
在街头巷尾,一段“听闻”:“知道吗?北边赤火那边,汉民可是真能分到田,官府是真心为民做主,不像咱们这里……”
这些言论,并非空穴来风,大多是基于曹操境内真实存在的矛盾加以引导和放大。
它们如同无形的腐蚀剂,缓慢却坚定地侵蚀着曹操政权,特别是其汉族官僚体系和士人阶层的忠诚度。
它们将曹操“唯才是举”面具下的民族压迫,将“稳定大局”口号下的阶级剥削,血淋淋地揭示出来。
此乃真正的“掘根之策”。陈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战场上击败曹操,他要将复仇的种子,将不信任的裂痕,直接植入曹操统治的心脏地带。
他要让曹操境内的汉民,从心底里质疑这个政权的正当性,让它的根基,从内部一点点松动、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