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赤火汉末魂 > 第483章 《高炉烈火》

第483章 《高炉烈火》(2 / 2)

他们意识到,零散的、依赖个人“手感”与“经验”的生产方式,已成为束缚生产力进一步飞跃的枷锁。

在《赤火纲领》“精确把握客观规律”的指引下,一场旨在为万物立标尺、为生产定规矩的标准化运动,如同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北疆的工坊。

“百工院”颁布了第一批《北疆工造则例》。

这不是简单的约定俗成,而是以经过校准的铜尺、规、矩为基准,以明确的数字和线条,规定了从环首刀的刀茎宽度、箭簇的三棱角度,到犁铧的弯曲弧度、螺丝(简单木制或金属制)的螺距等一系列制式尺寸,并首次引入了“毫”、“厘”作为更精密的计量单位,以及至关重要的 “公差” 概念——允许零件在极小范围内存在误差,以确保互换性。

起初,阻力显而易见。老匠人王锤拿着那张画满几何图形和数字的图纸,眉头拧成了疙瘩。

他举起自己那把跟随半生、每个棱角都带着独特印记的手锤,声音带着不满与困惑:“社长,这……这打铁造器,讲究的是心手合一,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灵气’!每把刀都长得一模一样,跟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还能叫‘家伙’吗?那是死物!”

他无法理解,为何要放弃那蕴含着手艺人尊严与独特性的“不一样”,去追求冰冷的、毫无个性的“一样”。

然而,标准化的力量,很快便以无可辩驳的效率展现出来。

在新建的“制弩工坊”内,以往需要一位老师傅耗费数月才能打造出一具的强弩,如今被分解为望山(瞄准器)、弩臂、弩机、弓弦等十几个独立部件。

不同的工匠小组,只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那个部件,严格按照“则例”上的图形和公差要求进行制作。

原本复杂的制作工艺,被分解为一道道简单的、重复性的工序。

一个熟练的农夫,经过短短数日的培训,就能在夹具的辅助下,又快又好地打磨出合格的弩机悬刀(扳机)。

最终,这些来自不同小组、由不同人制造的零件,被送到总装线上。

令人惊叹的一幕发生了:它们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形成一具具性能稳定、威力强劲的制式弩机!零件通用互换,使得战场上的损毁装备可以快速拆解修复,也使得生产效率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

这正是《赤火纲领》中“将复杂劳动分解为简单劳动,从而大幅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的极致体现。

标准化,如同一种强大的杠杆,将北疆有限的人力资源,撬动出了近乎无限的产出潜能。

一直密切关注军工进展的秦狼,第一时间视察了制弩工坊。他随手拿起两具不同批次产出的弩机,互换它们的弩臂和弩机,扣动悬刀,机括咬合的声音清脆而一致。

这位宿将眼中精光爆射,猛地一拍大腿:“妙!太妙了!以后战场上,零件坏了随手就能换!补充军械就跟往粮袋里装米一样容易!曹孟德拿什么跟咱们打?!”

龙骧谷内,尺规所至,皆为秩序。

而在邺城的曹操,接到细作拼死送回的几个标准化零件(一个弩机括片,一个箭簇)以及关于北疆生产效率的粗略估算报告时,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摩挲着那光滑、规整、毫无个性可言的金属片,仿佛触摸到了一个完全陌生、冰冷且高效的战争巨兽的鳞甲。

他隐约感觉到,一种超越个人勇武、甚至超越传统谋略的力量,正在北方那片土地上被系统地、大规模地铸造出来。

未来的战场,或许将不再取决于谁的将领更骁勇,而取决于谁的能量(水力)、谁的铁水、谁的……标准,更加强大,更加无穷无尽。

尺规之下,天下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