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的信使不仅传递着军情与论文,也逐渐开始输送各地民生恢复、工坊生产、田亩收成的报告。
陈烬、韩澈、赵将几乎在同一时间,从不同的数据与现象中,捕捉到了一个相同的关键信号:军事上的胜利和理论上的创新,若没有坚实的社会根基和源源不断的建设人才,终将是空中楼阁。
北疆,北赤火堡。
陈烬看着孟瑶提交的报告,上面详细记录了新整合的草原部落对铁器、农具、医药的巨大需求,以及北疆自身工坊产能的瓶颈。他召集了秦狼、卫恒和几位新晋的管理干部。
“仗,不能一直打下去。就算打完了,我们留给百姓的是什么?一片焦土,还是一个新的世道?”
陈烬的手指敲着桌面,“秦狼,你的骑兵能冲垮敌人的阵型,但冲不出肥美的草场和温暖的帐篷。卫恒,你的工事能挡住敌人的刀箭,但挡不住冬天的风雪和疾病的蔓延。”
他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我们需要会打铁、会治病、会计数、会教书的自己人!需要能让这片土地自己生出力量来的人!军事学院开了个好头,但现在,我们要办更多的学堂!”
很快,北疆决议优先兴办三所专门学院:
北疆畜牧兽医学院:集合汉地农耕经验与草原牧养智慧,研究牲畜育种、疫病防治、草场改良,旨在稳固北疆的生存根基。
漠南工矿学院:依托阴山沿线发现的零星矿脉和现有工匠基础,培养探矿、冶炼、锻造人才,旨在解决北疆亟需的金属工具和武器自给问题。
边塞医护学堂:招募汉匈两地懂得草药和民间医术者,结合《赤火手记》中的现代医学常识,培养战地救护和基层防疫人员,应对战争与恶劣环境带来的伤亡。
中原,赤火谷。
韩澈与林枫、吴瀚对着地图和账本,感到了另一种压力。中原根据地相对稳定,人口稠密,事务繁杂。
“土地分下去了,农具发出去了,但纠纷多了,账目乱了,修缮水利缺乏懂行的人,工坊生产总是卡在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韩澈叹了口气,“光靠我们几个,加上一群认字的战士,管不过来。我们需要懂规矩、懂技术、能做事的人。”
林枫点头:“法治需要法官,管理需要会计,建设需要工匠。军事学院培养的是利刃,我们现在需要的是支撑利刃挥出去的臂膀和身躯。”
吴瀚补充道:“我们的工坊不能再靠老师傅的经验口传心授了,需要标准,需要图纸,需要能看懂图纸、能计算材料的学徒。”
中原的决定更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