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尚未完全从墨凡那精妙的“心理-环境”战术中回过神时,第四位学员已应声而起。
这位学员看起来年纪稍长,面容朴实,甚至带着几分庄稼汉般的敦厚,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沉稳。
他叫耿石头,来自中原赤火谷根据地的一个普通村庄,原是赤卫队的小队长,因在多次反围剿和拔点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而被推荐入学。
他敬礼的动作或许不如前几位标准,却带着一股泥土般的实在感。
他挂出的论文题目,同样朴实无华,却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三级民兵-常备军”无缝衔接动员体系构想》。
这个题目一出,台上的陈烬、卫恒,乃至台下所有来自主力部队的学员,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
他们比谁都更清楚,兵力,始终是悬在赤火军头顶的一把剑。
以有限的常备军应对四面之敌,捉襟见肘是常态。耿石头的论文,直指这个核心痛点!
耿石头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夯土一样扎实,每一个字都带着实践的重量:
“社长,各位教官,同志们。咱们赤火社起于微末,靠的是老百姓支持。咱们的赤卫队、民兵,就是扎在泥土里的根!但光有根还不够,得让这根能随时变成挺出去的树干、能打出去的树枝!我的想法就是:把咱们这民兵的根,弄得更加粗壮、更有层次,并且和主力常备军长得严丝合缝,需要时,一下就能接上!”
他首先指出了现状的不足:“现在各根据地都有民兵,但训练不一,指挥多头。打仗时,要么一窝蜂上,要么不知道该怎么配合主力。好东西,没用好!”
接着,他抛出了核心构想——建立“三级民兵”体系:
“第一级:村\/乡级基础民兵。 凡是青壮,尽量吸收。农闲时进行最基础的队列、纪律、武器操练,负责本乡本村的巡逻、警戒、协助维持秩序。他们是庞大的基座,是眼睛和耳朵。”
“第二级:县\/郡级机动民兵。 从基础民兵中选拔身体好、觉悟高的骨干,配备更好一点的武器(如多余的长矛、弓弩),进行更频繁的集训,学习基础战术配合。他们能跨村、跨乡执行任务,是区域的快速反应力量。”
“第三级:军区级预备役。这是精华!从机动民兵中精选,待遇接近常备军,装备尽可能向主力看齐,进行高强度、周期性的轮训,甚至与主力部队合练。他们就是常备军的直接后备!”
然后,他重点论述了如何实现“无缝衔接”:
“光分级不行,关键是要有预案和指挥链路!”
“预案: 总部下来,根据可能面临的战事规模(防御、进攻、大战役),提前制定好不同等级的动员预案。比如,一号预案,动员预备役补充主力;二号预案,动员机动民兵接管防务;三号预案,全民皆兵!”
“指挥链路: 各级民兵的指挥权,平时归当地公社和军事代表,但战时必须无条件接入主力部队的指挥体系!主力团的团长,需要时就能直接指挥指定区域的预备役营;营长能指挥机动民兵连!命令必须畅通无阻!”
“物资配套: 提前为预备役和部分机动民兵储备好标准化的武器、盔甲、口粮模块参考石磊同志的论文!一旦动员,立刻能发放到位,形成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