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普通成员和牧民,学习方式则更加灵活:
识字班与手册结合:利用原有的双语学堂和识字班,将《斗争手册》的核心内容作为识字教材,既学了文化,又灌输了理念。
组织精通胡汉双语的宣讲队,深入牧区毡房,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当地实例,讲解手册内容,回答群众疑问。
将手册中的典型事例编成短剧、快板、歌谣,在聚居点演出,寓教于乐。
大力宣传在学习整风中表现突出、深刻检讨并积极改进的正面典型,同时也抓几个反面教材进行批判。
这场学习的浪潮,其效果是潜移默化而又实实在在的:
那位曾有些骄矜的李虎将军,在一次培训班检讨会上,当着众多下属和匈奴代表的面,深刻检讨了自己居功自傲、轻视后勤工作的思想,赢得了全场敬重的掌声。回去后,他主动找到孟瑶,要求给后勤部门的同志道歉。
一些新加入的匈奴干部,通过系统学习,终于明白了“自治”和“做主人”的真正含义,开始敢于在议事会上发表不同意见,而不是唯唯诺诺。
基层公社里,社员们开始敢于依据《斗争手册》里“监督干部”的条款,对分配不公、作风粗暴的干部提出批评。
部队中,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纪律明显加强。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抵触,有不解,有形式主义,也有背后牢骚。
但在孟瑶持之以恒的强力推动和《斗争手册》本身强大的说服力下,学习的浪潮依旧不可阻挡地向前推进。
北疆自治邦的空气,仿佛被这场学习运动过滤了一遍,少了几分胜利后的浮躁,多了几分沉静和思考。
一种新的、基于共同理念而非单纯个人权威或民族身份的凝聚力,正在悄然生成。
孟瑶站在培训班的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些时而困惑、时而恍然、时而激动的面孔,她知道,社长交付的这件“思想的武器”,正在被一支支有生力量掌握。
它或许比刀剑更难以锻造,但一旦铸成,其力量也将更为持久和强大。
学习的浪潮,是为迎接未来更大风浪所做的、最至关重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