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们就都不接受?”乔娜有些迟疑地问道,声音里带着不确定,“可是,公司要发展,要应对接下来的竞争,确实需要资金注入啊……”
“不是不接受,而是要极其谨慎地选择。”林薇的语气坚定,“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而不是短视的财务掠夺者。是那些能够理解我们愿景、支持我们独立发展、能带来真正战略协同的伙伴,而不是那些只想快速催肥套现的屠夫。”
基于这番分析,林薇为“钉刺”的融资制定了三条不可动摇的铁律:
第一,坚决拒绝任何形式的对赌协议。绝不拿公司的控制权去冒险,这是底线中的底线。
第二,始终保持创始团队的控股权和公司的独立性。创始人团队必须保持绝对控股权和决策权,这是保证“钉刺”沿着既定方向发展的基础。
第三,优先选择那些产业背景契合、目光长远的资本。看重的是它们能带来的资源整合和价值提升,而非单纯地给钱。
这几条铁律,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将大部分急于求成的财务投资者挡在了门外。接下来的谈判变得异常艰难。
许多习惯了主导谈判的资本代表发现,这个年轻的女老板远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容易被“忽悠”。她思路清晰、立场强硬,对条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抠得极死,对那些看似美好实则暗藏陷阱的承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几次不愉快的谈判后,资本圈内开始流传开“林薇很难搞”、“眼高手低”的议论。有些投资经理在私下场合表示,从未见过如此“不识抬举”的创业者。
林薇从秦悦那里听到这些风声后,只是淡然一笑。她深知,在创业这条路上,一时的名声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坚持自己的原则。她宁愿让“钉刺”走得慢一点,稳一点,也要确保公司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然而,资本的魅影并未因此远离。就在林薇团队对众多喧嚣的资本保持警惕之时,一家之前并未引起他们过多注意的投资机构——“长风资本”,悄然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这家机构与那些高调张扬的资本截然不同。它背景神秘,作风低调,在媒体上几乎看不到任何宣传,但其投资过的几家企业,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长远而扎实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竞争力。
长风资本给出的估值不是最高的,但条款却显得格外尊重创始人团队。他们不要求对赌,不谋求控制权,并且承诺提供深厚的政府关系和产业资源,助力“钉刺”开拓国企和海外市场——这两个领域,正是“钉刺”下一步战略规划中的重点。
负责与“钉刺”对接的合伙人陆先生,四十岁出头,温文尔雅,谈吐不俗。他不仅对“钉刺”现有的业务模式理解深刻,对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有着独到的见解。更难得的是,他能精准地把握林薇的顾虑和坚持,交流起来让人如沐春风。
在几次接触后,连最为谨慎的秦悦也承认,长风资本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完美符合林薇制定的所有要求。它就像是为“钉刺”量身定制的投资人。
然而,就在林薇准备与长风资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接触,探讨合作可能性时,她接到了一个意外的警告。
警告来自那位之前帮她牵线搭桥、现已退休的元老王老。
王老在电话里的语气异常凝重,完全不同于往常的从容:“林薇,我听说你们在接触‘长风资本’?”得到肯定答复后,他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斟酌用词,“这家机构的水很深,背景极其复杂。在投资圈里,他们有个绰号叫‘微笑的掠食者’。他们看上的项目,很少有失手的。和他们合作,利弊难料,你要万分小心。”
挂断电话后,林薇独自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繁华的都市夜景,久久不语。王老的警告在她心中掀起了波澜。她回想起与陆先生接触的每一个细节,那些恰到好处的承诺,那些令人舒适的表达方式,现在想来,似乎都过于完美了。
资本的浪潮依然汹涌而来,但在那片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林薇敏锐地感觉到,可能隐藏着比徐天时代更加危险、更加难以察觉的暗流。她深知,接下来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关乎“钉刺”的生死存亡。
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如同无数双眼睛,默默地注视着这场刚刚拉开序幕的资本博弈。林薇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无论前方是怎样的暗流涌动,她都必须带领“钉刺”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